镇馆之宝博山炉卧看仙崖云海间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zqbdf/181213/6712024.html 站在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前,我在惊叹其精巧工艺的同时,也不禁陷入了沉思。作为博山炉最具代表的精品之一,它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它的背后到底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众所周知,在传统香文化中,博山炉并不令人陌生。无论是宋代词人晏殊的“博山炉暖泛浓香。泛浓香,为寿百千长”,还是温庭筠的“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都与博山炉这类传统熏炉有着密切关联。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是一类造型特殊的熏炉,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常见的博山炉多为青铜器或陶器。其实,西汉墓中出土的博山炉并不稀奇。据史料记载,中国自古就有熏香习俗。远古先民在燃烧柴草的过程中,发现了香草、香木的功效,于是便有意识地将其放在火中烧熏,以净化空气,改善生活环境。随着熏香习俗传承与流播,熏香文化得以发展,熏香器具也应运而生。 博山炉的炉体往往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在工匠们的一番精雕细琢下,小小的熏炉被修饰成一方神秘的天地。当博山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飘出,仿佛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在山麓的云烟缥缈中,山顶的石头似乎也运动起来,变得影影绰绰,不再清晰……环顾炉盖,仙人的形象没有出现,但是祥瑞气氛已流露无遗。此时的博山炉也不再是熏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出的超凡场景——微缩的海上仙山。 两汉时期,社会稳定,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熏炉的风格也逐步趋向统一。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当时燃香原料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演进密切相关。此前,人们通常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直到西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开始传入中土,将香料混合而制成的香球或香饼开始出现。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也从侧面反映出西汉文化的蓬勃发展。 由于博山炉设计特别,炉盖更是经过特殊设计而成,因此,它并不像一般的炉,香烟是直接向上,而其出烟孔是利用山势的层层交叠,多开在曲折隐蔽之处,平视时不见其孔隙,熏烟之时烟会环绕在炉盖的周围,之后再袅袅上升,如同身处仙境。而这也形成了赏香的另一种形式:观烟。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作为汉代博山炉当中的经典之作,是多少能工巧匠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精湛的技艺与奇妙的构思制作而成的。据史料记载,汉朝经过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不断积累,终于在汉武帝之时一扫汉朝建立之初积贫积弱的局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发达的社会经济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鎏金银竹节铜熏炉不仅仅是汉代思想文化艺术的结晶与典范,更是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的中华文明瑰宝。多年前的匠人为了制作出这样一件精美的器具呕心沥血、潜心研究,这不正是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工匠精神吗? 监制:张立记者:王梓萌编辑:方敬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xzjb/4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六十余年临床心得体会中医疑难杂病
- 下一篇文章: 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