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阴方药之祖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是北宋年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尤其是在儿科领域颇为闻名,他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后经其学生阎孝忠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公元年钱乙被照召到汴京,因治好了太子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赏赐。那时候宋朝的太医,一般都是名医的后代,由于钱乙是“土郎中”的儿子,而且年龄只有四十几岁,一下子进入了太医的行列,令有些太医们张口结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有点嫉妒,不服气。他们私下议论: “钱乙不过是治好了太子的病,这也是偶然的巧合罢了” “是啊,再说这钱乙也只会用些土方子,真正的医经他懂的也不多。” “嗯,是啊,要不咱们试探试探他,找些不常见的草药问问他,看他有没有有本事。” “钱太医啊” “哎哟,李太医,您有事儿吗?” “哈哈,我这儿有个草药,但不知道是什么,想向你讨教讨教。” “哎哟,李太医,您这哪里的话呀?这乃苏合香是来自西域,有开窍辟秽,开郁豁痰,行气止痛之功效啊。” “嗯,那钱太医呀,这个是什么?老朽也不知哦。” “张太医,这个药是狼毒,用来去痰、消积、止痛啊。” “哦哦,哎老眼昏花呀,不认得了,钱太医真是见多识广呢。” ...... 在太医署,每当别人问到钱乙一些药物的出处、名字和用法时,钱乙都能马上指出,这是东海来的,这是西域特产,那是波斯输入,问的人回去翻资料一一核对,果然也都一点不差。 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前来讨教: “钱太医,您看看您这个方子是不是有点儿问题哦。" "哦,我看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您的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您这不会是遗忘了吧?” “哈哈,是这样啊,我并没有忘,张仲景当年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我的这个方子是给小孩儿吃的。你想啊,孩子阳气足,所以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药制成六味地黄,免得孩子吃了之后过于暴热而流鼻血,您看这样对吗?” “对,对,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啊!哈哈哈哈。” 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地黄丸”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成为众所皆知的著名中成药。 “地黄丸”脱胎于《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并去掉肉桂、附子,名曰“地黄丸”。从此地黄丸成为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到了明代医学家龚廷贤、薛己等,对肾阴尤为重视,凡肾阴虚者,常常应用地黄丸方。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论及地黄丸立方时说:“本后汉张机《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钱)乙以为小儿纯阳,无须益火,除去肉桂、附子二味,以为幼科补剂。明代薛己承用其方,遂为直补真阴之圣药。”随之,薛己在所著的《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黄丸”之名流传于世。 本方为补阴代表方。以滋阴补血的熟地黄为主药,又以敛阴滋水的山萸肉加强熟地的补性,更以益气补脾的山药为助,配合而成“三补”。由于肝肾不足,常有虚火上炎,故以泽泻泻肾火,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配合而成“三泻”。这样本方就把补虚与祛邪结合起来,补中带泻,寓补于泻,以泻助补,三补与三泻,相反而相成,共奏补阴之效。 六味地黄丸在临床上是非常常用的一类中成药,对肾阴不足所致的诸般虚症均有良好功效,有“补阴方药之祖”的美誉。六味地黄丸期初用于治疗小儿发育“五迟”,后因其滋阴补肾功效成治肾阴虚名方。典型的肾阴虚症状包括潮热盗汗,手脚心发热以及口燥咽干,男性患者会出现遗精、梦遗、早泄等情况,而女性患者会出现腰膝酸软、颧红盗汗、月经不调、乏力、更年期综合症等情况的发生。还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起到降低血糖,缓解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物,不建议和感冒药同服用。平时要加强锻炼,如练习八段锦,太极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它有多种疗效目前用于临床,无论哪种适应症,最好用淡盐水服用,效果更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zpjs/10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正式发布附变化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