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卖味道的人
1.人类对清雅芳香的味道始终怀有强烈的嗜好,西方人用香料提取物经蒸馏为香水。在味道上与使用上同中国人的用法截然不同,中国人对香的味道不是停留在服装与身体上而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借助香具、火的燃烧在虚无缥缈中的探寻,这就是寻求“道法自然”的奥妙所在。 2.闻香,与品茗、插花和挂画被称为中国文人“四般闲事”,代表着怡情雅性的生活方式,是书雅诗趣的注解与文化符号。 3.在《离骚》中有十八中具有香气的植物被屈原称为“香草美人”在芳香中抒发内心的意象“直欲使香泽遍熏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兰芝室。”食芳香之露,饮草木之香,“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英落落。” 4.两汉“丝绸之路”逐渐畅通异域的香料随之来到中国,熏香随之盛行起来,为了寻求雅致在器物上要力求实用性与审美功能融入一体。西汉的博山炉器具有代表性,足饰为细卷云纹,炉身透雕三龙腾跃水面。炉盖造型群山环绕,隐蔽着孔隙之间袅袅青烟使人心旷神怡。这种意境与道家思想非常吻合。 5.唐朝随着西域贸易的不断发展香料的种类不断丰富,紫藤香、苏合香、安息香、沉香、檀香在东土被贵族与文人雅士所接收。由于佛教和道教在以“香”供养上的影响受到普遍认同在艺术造型上,香炉器物设计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6.自宋朝将“沉檀龙麝”成为香道的主体,沉香为首。近几年因随着投资市场的追捧沉香拍卖价格一路飙升其价格在千元至万元不等。尤其是奇楠沉香,香味高雅醇厚,富有层次感和爆发力,香韵变化丰富,为香道鉴赏者视为上上品。产地于文莱产量是普通沉香的万分之一。 7.檀香有“香料之王”的美誉,由于在价格上亲民,最为常用。檀香香味浓郁,但不留鼻,开合闻味觉得香味很重,只要离开香源,香味马上在鼻中消失;从香灰的颜色来看,纯度越高的檀香,香灰颜色越深,颜色泛白则纯度不高。 8.汉朝中国人就发现龙涎香的香料价值与药用价值,沿海渔民最早认为是龙在海中睡觉时流出的口水而得名。宋人王洋有《龙涎香》诗其中“犀通神物为垂涎”的神赐之物。龙涎香实为抹香鲸排泄分泌物质量比水要轻,在海水中浸泡百年以上形成矿化,质地坚硬。灰白色属于上成,褐色的略差一些。将其制成线香燃烧时有蓝色火焰,香气优雅,香薰过后能保持较久余香。 9.麝香为名贵的香料,不适合制成线香使用,可以制成精油,用水或高浓度的酒精稀释一点麝香其香无比。温庭筠在杂曲《达摩支》中有“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说明麝香留香持久耐人寻味。 10.不论香的形制是什么样的大体上是将香料研成细粉,粘合剂、中药等辅助材料混合而成,通过焚烧的形式散发香气。最为常见的是线香,点燃一支,放入香炉即可。 11.线香尽管使用简单还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在初燃几秒内有少量无香味的烟漂出,切忌用鼻子去闻香,以免让烟气熏了鼻腔,影响嗅觉。线香一般插在香炉的香灰之中。礼佛香供是分不开上香的规仪的,在这里暂不介绍。那么对香炉的选择要有甄别。寺院首选铜制香炉;佛堂供奉观音圣像首选青瓷香炉;个人鉴品首选木制香盒。 12.空熏的香篆礼法相对复杂,操作起来极其考究和工整。空熏的第一步就是准备香席,将香炉、炉座、香盒、香匙、香篆、点香器、香巾、香灰、正平器等香具整齐排放在香盘内,然后将香篆放置旁边,清洁香炉。接下来进入最重要的环节:取适量香灰铺入香炉中,用香匙背面轻轻压匀,抚平香灰,然后用整平器把香灰压实、压平;取香篆(凹面朝上)放置在已平整的香灰上再用香匙背面梳理香粉,使之均匀、平整;左手扶住香炉,右手用香铲或香匙沿着香粉槽边缘依次轻轻地敲击,使香粉与香粉槽脱离,慢慢向上垂直提香篆;清扫香篆槽,将剩余香粉扫入香粉盒;取点香器点火,从起燃点外侧点燃,放回点香器;右手拿起炉身放在左掌心,右手逆时针转炉,靠炉座,将香篆正面朝上,盖在香炉上,右手取香炉,放置在炉座上。 13.香篆点香法的熏香,是欣赏香材在空气中散发令人愉悦的芬芳,同时欣赏香烟绵绵缓缓、迂回缭绕、清瘦飘逸的美。 14.香道的文化是将味道作为媒介的品鉴文化产品,证明中国的文化市场已进入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对文化的消费者体现出更概念化更专业的趋势。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xzjb/2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宋朝酒文化宫廷酒
- 下一篇文章: 小中医全世界最早的官办药店是怎样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