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暑用针用药需辨证
中暑辩治 夏日酷暑炎热之季,暴日劳作,暑热内袭,或炎暑夹湿伤人,逼汗出而伤阴,骤然发为高热、出汗、神昏、嗜睡,甚则躁扰抽搐者,称为中暑。 中暑的发生,其外因是感暑热之邪,而病之发主要是正气虚(内因)。故《脾胃论?卷中》中提到:“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说明身体虚弱者,特别是脾胃虚弱者,容易在炎热的气候下发生中暑。 本病之病机具有以下特点。 1 暑热多属火病 如《丹溪心法?中暑三》说:“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者,火也。”其含义,一方面是指病因,如天气炎热、气温增高;一方面也指人体的各种紧张亢进的状态,因此所谓暑为火病,亦指暑病的发生,系因天气炎热、人体调节功能过度紧张而致不能适应所发生的疾病。 2 中暑多虚证 中暑从证候本身来说,多属虚证,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炎热的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处在比较亢进的状态,人体由于过度紧张亢进而正气虚弱则易出现衰惫状态,可见夏令炎热的气候中,人体体质的一般病理状态虚者居多,因此中暑的症状,从证候性质来说多属虚证。 3 多湿之人易中暑 《医门法律?热湿暑三气门》说?“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两相感召故也,外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因而中暑。” 又说:“平素积痰,充满经络,一旦感召盛暑,痰阻其气,卒倒流涎,此湿暑合病之最剧者也。” 说明肥胖体质,多痰多湿,加之外感暑热之邪,也易导致发病,故《时病论?卷四》亦说:”缘其人不辞辛劳苦,赤日中行,酷暑之气鼓动其痰,痰阻心包所致。”说明了中暑的神昏,多夹有痰阻心包。 4 中暑的病位在心 中暑一般均有程度不同的神志受扰症状。因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暑为火邪,故中暑为病,则常犯心包,出现神明受扰症状。 在临床辨治上,特别要查病因、辨神色:中暑患者的面部多呈灰暗无神,皮肤无正常应有的光泽,中医谓为面垢,是为中暑患者特点之一。中暑患者精神每多衰惫不振,呈极度乏力状态,体倦较其他热病突出,亦为临床特点。 辨阴阳 中暑阳证与阴证必须加以区别 中暑患者高热或兼有恶寒者,多属中暑阳证。 身凉肤厥者,多属中暑阴证。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多属中暑阴证。 脉见沉数,或见洪芤,则多属中暑阳证。 脉见沉迟,或见浮弦,但浮弦脉之中重按呈芤象,则多属中暑阴证。 中暑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临床辨证而施治。 暑为火邪,暑热伤气,暑热耗液,暑多夹湿,中暑闷倒则神昏,故治疗原则有清热、益气养阴、除湿、开窍。 针灸治疗中暑具有较好效果。 1伤暑证面赤,身热汗少,头眩痛,胸闷,恶心,神倦,烦渴引饮。 舌苔白,脉濡数。 治则:清暑、泄热、调气。 治法: 1.针刺 主穴:大椎、曲池、内关。用泻刺法。 2.自拟广东凉茶(煎出液毫升)分次服。或清心牛黄丸1-2丸溶化内服。 2暑闭证面赤肤热,壮热烦躁,口渴引饮,甚则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神志不清。 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则:消暑、泄热、通窍。 治法: 1.针刺 主穴:十宣、曲泽、委中(均点刺出血),人中、百会、关元、内关。泻刺。 2.牛黄清心丸2丸,或紫雪丹1.5克溶化内服。 3暑厥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神志不清。 舌淡苔薄,脉微细。 治则:温阳、补气、救脱。 治法: 1.针刺 主穴:人中、百会、内关、关元。 用平补刺法(百会、关元可配合艾灸)。 2.苏合香丸1丸溶服。 同时还可采用刮痧治疗。中暑闷倒神昏,民间亦认为属于痧症,可以用刮痧的办法治疗,在患者胸、腹、颈、项、背及手足弯曲处,用手拑扭,或用羹匙边缘轻刮背夹脊皮肤,致皮下出现中度青紫出血斑。 ——以上内容选自《陈全新针灸经验集》 邀请函如果您想和更多的中医同路人一起讨论学习,共同进步,欢迎加入针灸医案群。加群步骤: 1.扫描(长按)下方群主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鍖椾含浠涔堝尰闄㈡不鐧界櫆椋庢瘮杈冨嚭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hxcf/226.html
- 上一篇文章: 治疗中风常用药
- 下一篇文章: 背诵版396味中药功效总结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