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邻居汪阿姨讲述上世纪的中医故事
请问烫伤后有什么方法祛除白斑最好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zhengzhuang/17745.shtml上篇回顾:汪阿姨讲述了中医脉诊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今天汪阿姨又聊到了望诊。 “汪阿姨,资深的中医师通过望诊就可以诊治疾病,这有可能吗?” “你说的是不是指张仲景给王仲宣色候的事?”汪阿姨反应灵敏。 魏晋针灸学家皇甫谧撰写的医籍,想不到汪阿姨也已经读过。皇甫谧告诉我们:仲景见侍中王仲宣,王当时二十多岁,仲景预言其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犹不信。想不到真的二十年后,王仲宣果然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 “是的,《甲乙经》的序文中说到这件事。”我说,“在许多医话中也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记载。我不太相信这类‘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现象,你说中医师的望诊能否达到这个境界?” “达到这个境界的中医师肯定有,张简斋先生就具有这样的诊察能力。我亲眼目睹他仅仅依凭望诊就毅然投以桃仁承气汤三帖,药到病除,治愈了一个中年官员的狂躁证。” “汪阿姨,你认为如何学习才能达到‘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 “我认为‘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无法传授的,”汪阿姨说,“医者修炼到一定的火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我想自然而然地瓜熟蒂落不等于被动地等待,总应该有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渠道吧。 “你为什么认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无法传授的呢?” “望诊中一般的望诊是可以通过教育与阅读的方式学会的,”汪阿姨说,“然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一个例外。不要说诊察病症了,就是在菜场上买蝤蠓(青蟹),能够通过观望就能识别哪一只蝤蠓是膏黄肉肥的人也没有几个。我的一个亲戚,是一个识别蝤蠓的老手,在一大群满地乱爬的蝤蠓之中,他不用动手去抓扑蝤蠓进行近距离地察看,而只要远远地站在那里,叫人把在他手指点划下的蝤蠓拿来,只只蝤蠓都是百分百的肥美壮实,因此人人佩服他有一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眼睛。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做水产品生意的,个个都想学会父亲的这一手绝活,渴望练就如父亲一般的‘火眼金睛’,去直接看透了本质而不执着于纷繁的表象。我的亲戚也想把自己如何挑肥拣瘦的经验与方法传授给下一代,然而就是难以用言语与动作表达出来,一直到死也没有教会他们。” 记得以前读《学记》中的“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这几句话的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大匠不能授人以巧的道理,现在通过汪阿姨这个浅显的例子,我终于有所领悟。 突然想起张简斋先生仅凭望诊就治愈狂躁症的病例。我的一问,离题千里,还没有了解清楚病人具体的临床表现。 “汪阿姨,那个中年官员的狂躁症有什么表现呢?” “面色暗红而紫,狂躁不安,骂詈不休。”汪阿姨说。 “这个病例真好,还有别的典型病例吗?” “有一个我哥哥的同事,”汪阿姨说,“是个矮矮胖胖的军需官员,满面红光,体重两百五十多斤。他是来要求张简斋先生帮他减肥的,还是我领他去的,那时候我还没有跟随张简斋先生侍诊。张简斋先生只问他一句话,他点点头以后,就给他开了一张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的用量是一两。服药以后就有效,后来原方稍作加减,连服两个月,体重减少了三十斤,多年的慢性肠炎也随之治愈。” “张简斋先生问他一句什么话?” “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 我其实心里也有数,那一句问话一定是大便有否溏薄腹泻,只是为了核实一下才多问了一句。 张简斋的经验经过汪阿姨的转述,一直到我在临床上的有效应用,前前后后已有六十多年了。从临床明显的疗效中,可见方证相对应的方法简明可行。临床经验丰富的张简斋先生可以望而知之,举手取效;愚钝的我也可以通过“有是证,用是方”探索着一步一步地前行。 我搜索枯肠,尽量寻找一些医学问题请教汪阿姨。 “汪阿姨,如果遇见一个突然昏死过去的病人,也不知道是什么病,中医可以诊治吗?” “当然可以。”汪阿姨一改往常的语态,“一个人突然昏死过去,这是多么危急的疾病啊,医院里,要诊断出是什么疾病并非易事,遑论治疗了。然而古代中医却可以通过另外一条途径找到一条非常合理,且可以操作的诊治方法。” 我一下子就被汪阿姨的讲话吸引了。 “昏死过去是一个症状。中医也分中风、癫痫、厥证、中毒、热病等好多种病。”汪阿姨如数家珍。“如果沿着这一条认病、辨病的思路去诊治的话也是极为复杂的。” “难道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执简驭繁的诊治方法?” “当然。”汪阿姨一改平时病恹恹的样子而光彩照人。 “先分‘脱证’‘闭证’两大类。再在‘脱证’中选择四逆汤回阳救逆或者是生脉饮气阴并补;在‘闭证’中选择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或者是苏合香丸温通开窍。这样的诊治就能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促使其大脑苏醒。” “什么是脱证?什么是闭证?临床上如何区别?” “我打个比方吧。”汪阿姨用手托着脑袋想了想。“‘脱证’就是指人体的所有门窗都是打开的,如病人口开齿露,手撒汗多,二便自遗,肢体瘫软;‘闭证’就是指人体的所有门窗都是关闭的,如病人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脱证’和‘闭证’,两者的各个主症都是相反的,临床上比较容易区别。” 经汪阿姨这样一讲,同样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的病人,就被清晰地分成了两大类。这样相对应地去抓主症的办法真好。 “再进一步辨证就可以用方药了。”汪阿姨的声音优雅动听。“‘脱证’的病人如果有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的症状,就可以使用四逆汤;‘脱证’的病人如果有面红肢温,脉数舌红的脉症可以使用生脉饮。‘闭证’的病人如果有谵语烦躁,脉数舌红的脉症就可以使用安宫牛黄丸;‘闭证’的病人如果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的脉症就可以使用苏合香丸。” 脉症对应,条分缕析,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汪阿姨真是个好老师! “汪阿姨,你有否用上述的方法诊治过疾病?” “有啊。”汪阿姨看着我。“我在娘家的时候,时常遇见这种病症。有一年夏天,我跟着父亲出诊,患者是一个中学生,暑假期间帮助家中割稻子而中暑,昏迷不醒已经五六个小时。病人躺在大房间的床上,周围站满村子里的亲房、邻居。我们进去以后,大家才安静下来并退出了房间。” 我认真地听着,心里忐忑不安。 “病人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你说是什么病证?” “闭证。”我随着她的思路,依照她的诊断框架在紧张地思考,经她一问,我就脱口而出。 “好。”汪阿姨看着我满意地点点头。“进一步仔细观察,病人面白唇暗,四肢不温,脉沉滑。轻轻地撬开紧闭的牙缝,就看见口中的又白又黏的痰涎顺着口角流出,并勉勉强强地看到舌苔白腻。” “噢,苏合香丸。”我情不自禁地嚷起来。 “又给你选对了方剂,”汪阿姨喜形于色,“假如从判别病名入手就没有这样容易了。” 虽然是“二选一”的鉴别,但是我也体味到一点点的成就感。 “我当时就和你一样。”汪阿姨神色凝重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在父亲的引导下一问一答选对了。后来父亲取出药瓶中一点点由细辛与皂角研成细末的‘通关散’,叫我轻轻地吹入病人鼻中。连吹了几次以后病人喷嚏频作,牙关稍有松动。然后把苏合香丸用温开水化开,让病人勉强地灌服下去,再加以针刺‘十宣’,这个病人就苏醒了过来。” 假如没有我妹妹来催我回家,和汪阿姨的谈话还会进行下去。但现实没有那么多的“假如”,所以这个连载故事就到此为止啦,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有所收获。本文内容摘自《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增订版)》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增订版)》,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编辑推荐 这次精装增订版更是详细讲述了娄先生通过自学从一无所知的中医小白到成为正式中医执业医师的整个过程,对于每一个自学中医的人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同时,所有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人也可以从轻松的阅读中发现一种为家人或自己排忧解难的疗法。(扫码下单) 本书不是一般的回忆录,而是娄绍昆先生思考中医、思考经方的记录。初学中医时的迷茫,百思不得其解时的困惑,遇到良师指点后的豁然开朗,交友切磋学术火花四迸时的激动,都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娄先生对经方医学中六经、方证、体质等重要学术范畴的独特视角和观点,对《伤寒论》及其日本汉方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张丰等师友学术观点的阐释发挥,都是本书的亮点。END 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摘自《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增订版)》,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配图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邻居汪阿姨讲述上世纪的中医故事(三) ●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gyzz/4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沉得住气,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 下一篇文章: 手工皂原料介绍之木质香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