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气亏虚,肺失宣降

  主证:神倦乏力,气短、发热、鼻塞、咽痛、咳嗽有少量白痰,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虚不能主气则神倦乏力,气短。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受外邪,则见发热、鼻塞、咽痛。外邪犯肺,肺失宣降则咳嗽,肺不布津,停聚为疾,故有少量白痰。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肺气亏虚之象。

  2.肺脾两虚,痰浊阻肺

  主证:神倦乏力,气短,咳嗽,咳吐白痰,自汗怕冷,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大便溏,舌淡体胖,苔白腻,脉虚弱。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肺不主气,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无以濡养周身则神倦乏力,气短,阳气不足不能敛汗及温煦周身故自汗怕冷。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为痰,上贮于肺,肺失宣降则咳嗽,咳吐白痰。脾气虚弱,气机升降失调则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大便溏。舌淡体胖,苔白腻,脉虚弱为肺脾两虚,痰浊阻肺之象。

  3.气阴不足,血脉瘀阻

  主证:气短乏力,咳嗽,咳痰色白少而粘,偶有少量咳血,潮热盗汗,皮肤见结节红斑,或颜面四末紫绀,脉弦细,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

  证候分析:久病缠绵不愈,反复发作、肺脾气虚,则气短乏力,痰湿内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湿郁久化热,热灼伤阴液则痰少而粘,热灼伤肺络则见咳血。阴虚内热则潮热盗汗。气虚血行受阻,瘀血内停,痰瘀互结则见皮肤结节红斑,血行不畅则见颜面四末紫绀。脉弦细,舌暗红,边齿痕,苔薄白少津力气阴亏虚,血脉瘀阻之象。

  4.阴阳俱虚

  主证:气喘咳嗽,动则喘甚,胸胁胀满,心悸汗出,畏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或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唇四肢紫绀,脉细微,舌暗红,边有齿痕,苔少津亏。

  证候分析:久病肺肾俱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则气喘咳嗽,动则喘甚。肺气壅滞,不能敛降则见胸胁胀满。心肺气虚,则心悸汗出。阳气虚衰不能外达则畏寒肢冷。阳虚不化水,水邪泛溢则小便短少,下肢浮肿。气虚不帅血故面唇四肢紫绀。若阴液亏损,阴不制阳,则见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脉细微,舌暗红边齿痕,苔少津亏为阴阳俱虚之象。

中医医方:

 1.肺气亏虚,肺失宣降   治法:补益肺气,宣肺止咳。   方药:生黄芪15g、太子参20g、白术10g、防风6g、紫菀15g、前胡10g、知母6g、百部10g、贝母10g、甘草6g。

  2.肺脾两虚,痰浊阻肺   治法:补肺健脾,燥湿化痰。   方药:黄芪15g、党参10g、茯苓15g、白术10g、半夏10g、杏仁12g、贝母10g、枇杷叶15g、厚朴10g、丹参15g、川芎10g。

  3.气阴不足,血脉瘀阻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黄芪15g、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6g、贝母10g、百合15g、元参15g、丹参15g、当归10g、赤芍10g、知母10g、地骨皮15g。

  4.阴阳俱虚   治法:滋阴温阳   方药:人参(单煎)6g、熟附片6g(先煎)、桂枝6g、生熟地各15g、茯苓15g、泽泻15g、猪苓15g、山萸肉10g、生龙牡各15g、炙麻黄6g、丹参15g。   加减:若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去人参、附片、桂枝,改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若痰浊粘稠,蔽阻心窍出现嗜睡,神昏,言语错乱可灌服苏合香丸。

中医调理方法:   

1.气功疗法:主要功法内养功,配合功法,简化太极拳,保健功,行步功。

  2.饮食疗法:常吃白木耳、猪、羊、牛肺脏,脾阳虚者加服山药、海米,小豆、大枣。

  肾阳虚者加服蘑菇,核桃仁、胡桃肉、蛤蚧粉、阴阳两虚者加服梨汁、紫菜头、鲜百合、牛奶、桑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zpjs/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