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分证治

证型

证候

分析

治法

方药

邪遏卫气证

恶寒,身热不扬

胸闷脘痞

苔白腻

湿温初发常见

湿热郁遏卫气

湿>热

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藿朴夏苓汤

三仁汤

暑湿束表证

发热,微恶寒

稍有汗出,头身困重,肢体倦怠

咳嗽,胸闷

苔白腻

脉浮、濡、数

暑湿外袭,卫阳郁而不畅

寒包火(暑湿内蕴,寒邪外袭)

清暑、解表,宣肺、化湿

卫分宣湿饮

新加香薷饮

卫气同病证

发热,恶寒

心烦,口渴

脘痞

苔腻

伏暑初起

新感引动伏暑

偏重“郁热”

秋冬多见

疏解表邪,清暑、化湿

雷氏清宣温化法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汤

黄连香薷饮

气分证治

证型

证候

分析

治法

方药

湿热痹阻中上焦

不饥、不食

机窍不灵

头重如裹、胸闷

恶心欲呕/鼻塞

耳鸣、耳聋

舌苔白腻、脉濡缓

湿热从上焦而来,病位较浅

辛透开郁,清热化浊

三香汤

湿热伤肺

咳嗽,咯痰色白质黏

息促,胸闷

苔腻,脉濡

肺失宣降

湿阻气机

清热、化湿

宣肺、止咳

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

邪阻膜原

寒热往来,寒>热

舌苔白、厚、浊腻

膜原外通肌肉,内近胃腑

三焦之门户

一身之半表半里

疏利、透达

宣化湿浊

雷氏宣透膜原法

困阻中焦

湿>热

身热不扬

胸闷脘痞

恶心呕吐,口不渴/渴不欲饮/喜热饮

大便溏泄,小便浑浊

苔白腻,脉濡、缓

湿浊中阻

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湿=热

身热、汗出不解

胸痞呃恶

心中烦闷

苔黄腻

中焦如权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

热>湿

高热、汗出

口渴、脘痞

苔黄、微腻

阳明热盛,里热蒸迫→热邪扰心,热壅气机

湿困太阴

清泄胃热,兼燥脾湿

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酿痰,蒙蔽清窍

身热不退

朝轻、暮重

神识昏蒙

苔黄、腻

蒙蔽心包

湿热交蒸,稽留不解→暮>朝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送服苏合香丸/至宝丹

湿热阻遏少阳

寒热如疟

身热、午后加重

脘痞

苔腻

阻遏气机

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蒿芩清胆汤

湿热积滞,郁结肠道

身热稽留、胸腹灼热

恶心、呕吐

大便溏滞不爽,色黄如酱

苔黄、浊腻

非阳明腑实燥结,不可峻剂猛攻

导滞、通下

清热、化湿

枳实导滞汤

湿热弥漫三焦

上:身热、面赤、心烦、咳痰带血

中:胸闷、脘痞

下:下利稀水,小便短赤

杏仁、竹茹→上焦

石膏→中焦

滑石、寒水石、通草→下焦

清暑化湿,宣通三焦

三石汤

湿热蕴毒

发热口渴

咽喉肿痛

小便短赤/身目发黄

脘痞、体重

苔黄腻、脉滑数

甲状腺肿、丹毒、病毒性肝炎

利湿、化浊

清热、解毒

甘露消毒丹

营血分证治

证型

证候

分析

治法

方药

湿热内陷心营

灼热、烦躁

目合、耳聋

神识不清

是有谵语/四肢抽搐

舌绛、苔黄腻

脉滑数

清营汤→“清泄营分热邪”基础方

清心、开窍

泄热、化湿

清营汤合六一散

送服至宝丹

湿热化燥入血

灼热、烦躁

发斑/上窍出血

便下鲜血

大进凉血解毒大剂,以救阴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

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热入心包,湿阻血瘀

灼热

神昏谵语

皮肤黏膜出血斑

舌深绛/紫晦

湿热内陷心营证发展而来

热盛+窍闭

凉血、化瘀

开窍、通络

犀地清络饮

后期证治

证型

证候

分析

治法

方药

余湿留恋

脘中微闷

知饥、不食

用极清之品,以宣上焦阳气

若投重剂,与病情不相涉

轻清、宣气

淡渗余湿

薛氏五叶芦根汤

暑湿未尽,蒙扰清窍

低热起伏

头目不清

苔薄腻

余邪不可用重剂

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清络

清涤余邪

清络饮

余邪留扰,气阴两伤

神思不清

倦语、不渴

纳呆

舌红、苔少

本方不但用于湿热类温病后期,也可以用于一切热病/内伤杂症瘥后调理

清泻余热,扶中益虚

薛氏参麦汤

暑湿伤气

身热、自汗

神疲、肢倦

便溏

苔腻、脉浮大无力

本方:虚者宜,实者不宜,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清暑化湿,培元和中

东垣清暑益气汤

湿胜阳微

形寒、肢冷

胸痞

苔白腻

面色白者,需要顾护阳气。湿胜则阳微也。

温肾、健脾

扶阳、逐湿

薛氏扶阳逐湿汤

霍朴夏苓汤

芳香辛散

宣化表里湿邪

淡豆豉、杏仁(化表湿)

藿香、厚朴、半夏、蔻仁(化里湿)

猪苓、茯苓、薏仁/泽泻(为湿邪寻求去路)

霍朴夏茯泻猪苓,

豆豉香蔻薏苡仁,

湿温初起身寒热,

胸闷倦怠宜煎烹。

三仁汤

轻开上焦之气

杏仁(清宣肺气)

豆蔻、厚朴、半夏(芳香化浊,燥湿理气)

薏仁、通草、滑石(淡渗利湿)

竹叶(轻清宣透郁热)

三仁杏蔻薏苡仁,

朴夏通草滑石存,

宣畅气机清湿热,

湿重热轻在气分。

卫分宣湿饮

清暑解表,宣肺化湿(暑热轻者)

香薷、青蒿、荷叶(疏散在表暑湿)

杏仁(气化则湿化)

竹叶、滑石(清暑利湿)

茯苓、通草、冬瓜皮(湿从小便去)

薷蒿荷杏竹

滑通冬皮茯

新加香薷饮

同上(暑热内郁)

香薷、厚朴、扁豆花、银花、连翘

(冒暑→暑、湿、寒三气交感)

香薷饮中扁豆朴,

祛湿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

新加香薷治阴暑。

雷氏清宣化湿法

疏解表邪,清暑化湿

(表里同治)

连翘(寒而不滞,清宣泄热)

杏仁(辛润不燥,温散表邪)

佩兰、荷花(芳化疏透)

陈皮、瓜蒌壳(宣畅气机)

半夏、茯苓(除里湿)

甘草、荷叶

雷氏清宣化湿法,

连杏佩荷陈蒌皮,

半夏茯苓甘荷叶,

表里暑湿皆可治。

雷氏宣透膜原法

疏利透达,宣化湿浊

厚朴、槟榔、草果(辛开苦降,开泄膜原湿浊)

藿香、半夏、生姜(化湿)

黄芩(清泄湿中之热)

甘草(和中)

宣透膜原中有湿,

寒重热轻重四肢,

槟芩果朴姜藿草,

身痛有汗脘痞宜。

雷氏芳香化浊法

芳香化浊

藿香、佩兰、蔻仁(芳香化浊)

半夏、厚朴、陈皮、大腹皮(燥湿理气运脾)

杏仁(宣肃肺气)

薏仁、通草、滑石(淡渗化湿)

荷叶、淡竹叶(升清化浊,轻透郁热)

藿佩蔻夏厚皮腹

杏薏通滑荷淡竹

黄连香薷饮

里有暑湿,表寒较甚

香薷,厚朴(解表散寒化湿)

黄连(清热除烦)

香薷饮去扁豆加黄连

三香汤

辛透开郁,清热化浊(为上焦湿开去路)

瓜蒌皮、桔梗、枳壳(宣开上焦气机)

栀子(质轻、味苦、走上、清热)

香豉、郁金、降香(宣化中上焦湿浊)

桔枳瓜蒌皮,

栀子降郁豉,

三香化湿热,

上焦宣气机。

王氏连朴饮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

厚朴、半夏、菖蒲(开泄气机,燥湿化浊)

豆豉(宣郁除烦,透邪外出)

芦根(清热生津→防厚朴、半夏太燥)

连朴饮内用豆豉,

菖蒲半夏芦根栀,

胸闷脘痞加吐泻,

困阻中焦热并湿。

菖蒲郁金汤

多用鲜、青者→取其鲜动灵活→利湿、化痰热

菖蒲、郁金、竹沥、玉枢丹(山慈姑、五倍子、千金子霜、红芽大戟、朱砂、雄黄、麝香)→豁痰化浊

连翘、鲜竹叶、山栀、丹皮(轻清宣透湿中之热)

木通、灯心(导湿热下行)

菖郁竹

五倍枢

霜戟朱

连叶栀

灯皮木

苏合香丸

三宝之“湿偏盛”者

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子、朱砂、诃黎勒、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芨、龙脑、苏合香油、薰陆香

苏合香丸麝息香,

木丁薰陆荜檀香,

犀冰术沉诃香附,

再加龙脑温开方。

蒿芩温胆汤

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青蒿、黄芩(入少阳,清邪热,利枢机)

竹茹、半夏(燥湿化痰)

枳壳、陈皮(行气降逆)

茯苓、碧玉散(滑石、青黛、甘草)→清热化湿,梳理气机

蒿芩温胆碧玉需,

陈夏茯苓枳竹茹,

热重寒轻痰夹湿,

寒热如疟少阳疏。

枳实导滞汤

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大黄、枳实、厚朴、槟榔(通腑泄热)

山楂、六和曲(和中化滞)

黄连、连翘、紫草(清热解毒)

木通(利湿、清热)

甘草

枳实导滞首大黄,

白术茯苓芩黄连,

泽泻煎饼磨为丸,

暑湿夹滞郁在肠。

三石汤

清暑化湿,宣通三焦

杏仁、竹茹(宣上焦气机,清化肺中痰热)

石膏(清上中焦,除烦止渴,清泄中焦)

寒水石、滑石、通草(清利下焦)

银花、金汁(涤暑解毒)

三石杏竹银花露,

金汁通草一并入。

甘露消毒丹

消肿散结

滑石、茵陈、黄芩(湿热并重)

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

木通(利湿、通淋,热从小便去)

连翘、射干、贝母、薄荷(清热解毒)

甘露消毒蔻藿香,

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

湿热蕴毒气分方。

清营汤

清心开窍,泄热化湿

犀角、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清营汤泄营热饭,

热入心包灼热烦,

角地银翘玄连竹,

丹麦清热佐之良。

犀角地黄汤

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白芍、丹皮

角白皮黄

黄连解毒汤

清热解毒

黄连、黄柏、黄芩、栀子

三黄子

犀地清络饮

热入心包、湿阻血瘀→凉血、化瘀、开窍

犀角地黄汤

桃仁、茅根(凉血通瘀)

连翘、灯心草(清心泄热)

菖蒲、竹沥、姜汁(化痰、开窍)

三黄子

桃根连心菖竹姜

薛氏五叶芦根汤

轻清宣气,淡渗余湿

藿香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薄荷叶、芦根、冬瓜仁

藿荷杷兰薄芦冬

薛氏参麦汤

清泻余热,扶中益虚

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甘草、谷芽、鲜莲子

人麦石木甘谷莲

薛氏扶阳逐湿汤

温肾、健脾

扶阳、逐湿

人参、附子、益智仁、白术、茯苓

人子益智白术苓

清暑益气汤

清暑、化湿

培元、和中

人参、黄芪、甘草(益气固表,扶正敛汗)

苍术、白术(健脾燥湿)

泽泻(利水渗湿)

麦冬、五味子(保肺生津)

黄柏(泻火→存阴)

当归(养阴→和血)

升麻、葛根(发散表热,升举清气)

青皮(理气、和中)

神曲(和胃、消食)

虚者清暑益气汤,

参芪归术加草苍,

升葛泽曲麦味合,

青陈黄柏共成方。

清络饮

清涤余邪

西瓜翠衣(清解余邪,生津,利尿祛湿)

银花、扁豆花、薄荷叶(透暑湿)

丝瓜皮、鲜竹叶(通上利下)

二叶二花二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zpjs/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