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与生活的美好关系▲

香道ID:xiangdao

●○●○●

香集视、触、嗅觉美于一身,故具有烘托气氛、彰显个性的神秘力量,能营造浪漫、温馨、梦幻的氛围,正有助于孕育、触发、增进爱情;而熏香与情思间又颇多形神相通的特色,所构成的香情关系错综复杂,相应的熏香意象也丰富多姿。

-香似时光令情牵-

熏香过程中蕴含着久暂对比——香燃时短,尽便成灰,宛如昙花一现,但毕竟能持续一段时间,且香尽还可再添香;正如易逝却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随时光生灭的青春、生命等,唐代计时香就是据此设计的。

而爱情既以时光为载体,又能具有能超越时光的力量,故有关时光的思考是爱情诗歌中的永恒题材,汉唐爱情诗歌中的熏香意象近半都有象征时间流逝的意蕴,即如梁简文帝《拟沈隐侯夜夜曲》云:

兰膏尽更益,熏炉灭复香。但问愁多少,便知夜短长。

特别渲染了添香的过程,灭而复燃,连绵不断的香,见证了分别之久、盼归之切与用情之深。“但问”句尤能道出此类意象的主旨,堪称举重若轻,如闻叹息。五代冯延巳《采桑子》的“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可谓异曲同工。-香似情思惹相思-

香情间相似处主要有:熏香甜美温馨、朦胧飘渺的特质类似爱情。

燃时热烈芬芳、变幻莫测,燃尽则变为冷灰的梦幻色彩及盛衰久暂对比,容易让人联想起美好却易逝、欲明却难明的青春与欢爱,以及至死不渝的深情。

香丝更能得相思之神韵——丝状物因形神及谐音关系,在诗词中常与“思”相联系、相比附,如烟丝、柳丝、游丝、雨丝、藕丝等,而在各种丝中,惟有谐音相思的香丝能在人的操控下,于断续、浓淡、有无、冷暖间迅速转换,故最似情思。

汉唐直接以熏香喻爱情诗歌不少,蕴含着对爱情的各种体悟。大都是美好缠绵的。在南朝宋《读曲歌》、齐《杨叛儿》中已有“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之句,用博山炉中蒸腾、洋溢的沉香,来比喻心中澎湃、洋溢的欢情,自然生动。而唐代施肩吾《杂古词》云:郎为七上香,妾作笼下灰。归时即暖热,去罢生尘埃。

譬喻尤见谦卑而执着的深情——笼下灰本就是七上香燃尽所化,故以香喻情郎而以灰自喻,可见一心同体。而香在自由来去间便决定了灰的命运,又可见郎与妾间的依存关系。随性与坚贞、暖热与冰冷间的鲜明对比令人动容。再看徐夤《香鸭》云:

不假陶熔妙,谁教羽翼全。五金池畔质,百和口中烟。觜钝鱼难啄,心空火自燃。御炉如有阙,须进圣君前。

将爱情特色寓于对香鸭体性的描摹中,并有以夫妇寓君臣的意味,彰显出温恭自谦、怀德自荐的品质,颇得楚骚遗风,香鸭较之真鸭,特色在嘴钝难啄鱼,却能吐百合香,只因心中空明,唯容热火燃香。正如美人忠臣不善钻营谣诼,而内心纯净,富有热情,故能流芳于世。结句直陈心曲,点明为悦己、知己者容,愿适时尽忠爱之心的热望。-香增魅力助情生-此类诗歌大都用熏香来烘托所恋女子美貌。早期佳作是晋代的《子夜歌》: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一问一答,如闻其声,香助情生的功用昭昭可见:男子称赏女子的美貌在其所散发出的盈路芳香烘托下,更添魅力,令其一见倾心。而女子的回答尤妙:一面称美貌不敢当,芳香也是熏香所致,展现出谦谦风度;另一面又感谢上天,让她能以这样美好的形象见到对方,婉转地表达了对男子的倾慕。

唐五代同类诗歌颇多。佳作如李商隐《烧香曲》的“何当巧吹君怀度,襟灰为土填清露。”和凝《山花子》的“几度试香纤手暖…佯弄红丝绳拂子,打檀郎。”佳人熏香调情的娇憨意态如画。也不乏用熏香来烘托所恋男子风度的,早期佳作是南陈徐陵的《乌栖曲》:风流荀令好儿郎,偏能傅粉复熏香。绣帐罗帷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用熏香荀令来代称、形容得女子钟爱的好儿郎。后继者颇多,如唐代李端《赠郭驸马》的“熏香荀令偏怜少。”就以熏香荀令称美郭驸马,恭贺公主。卢放《中秋夜听歌联句》的“暗染荀香久,长随楚梦偏。”则用荀令香喻情郎的爱恋,恋久情深,故梦也想随。-熏香赠香传情意-

熏香能增进魅力,故适宜用来吸引爱人,传递相思。而“女为悦己者容”及与之相通的“士为知己者死”,都是国人崇尚的品质。情人相会前或相会时的熏香,能体现出爱情的欢娱、真诚及郑重。佳作代表如南陈江总《杂曲》云:

“后宫不惬茱萸芳,夜夜争开苏合房…愿奉更衣兰麝气,恐君马到自惊香。”

巧妙化用魏文帝因熏香奇盛而惊马伤膝的典故,生动勾勒出后宫挑选香料时精心慎重、患得患失的情境,尽显望宠之切与寂寞之深。

唐鱼玄机《迎李近仁员外》云:“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和凝《江城子》云:“翡翠屏中,亲爇玉炉香…待潘郎。”绘出情郎将至时殷勤欢快的熏香情境。

温庭筠《更漏子》云:“相见稀,相忆久...待郎熏绣衾。”花蕊夫人《宫词》云:“虽道君王不来宿,帐中长是炷牙香。”则是通过持久熏香表现出相见无定期,相守长不已的凄苦及忠贞。

而上述种种功效也令香成为理想的定情信物、传情媒介。即如晋代傅玄《拟四愁诗》云:“佳人贻我兰蕙草,何以要之同心鸟…佳人赠我苏合香,何以要之翠鸳鸯。”兰蕙草自《离骚》后已成为贞洁品质的象征,而苏合香则蕴含百年好合之意,故都宜作定情信物。

韩寿偷香的典故更促进了赠香意象在诗歌中的流行。较早见于北周庾信《燕歌行》的“辟恶生香寄韩寿”,以韩寿寓情郎,以寄香传递相思。唐五代同类诗歌能渲染出新的,如韩偓《闺情》的“韩寿香焦亦任偷。”以香任韩寿偷暗示女任郎君求,对爱情的渴望昭然若揭。欧阳炯《春光好》的“虽似安仁掷果,未闻韩寿分香。流水桃花情不已,待刘郎。”活用熟典,极有意趣,女子大胆表达情意后,期待回报的心境跃然纸上。

●○●○●

万水千山总是情,转发朋友圈行不行...

生活之中无用之美

香学/香事雅集/香业资讯/香人香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zpjs/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