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兰香品风雅宋代香道美学
味无形又萦绕形神间,中国文字中,“味”常与神相连。品味,回味、韵味、玩味、寻味、趣味、余味、情味、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个中滋味、大家可品。香又是味中之美誉。陈默《寻味》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由兰说香------ 晋.郭璞:冰鲜玉润,髓滑兰香。 南朝.简文帝:鸣波如碍石,暗草别兰香。 品香标准也是中国文人审美的体现。品香高低,并不重是否名贵,香味是否浓郁,追求的是香味的悠长耐久、清香淡雅。有种海外稀少的番舶沉香,由于香味太过浓烈,意味又短,所以就算它是名贵的沉香,也没有受到士大夫的青睐,反而以之为劣。文人士大夫不仅视香为雅事,更将香视为濡养性灵之物,味不可食,却可颐养身心。用香,不只是享受芬芳,更是用香正心养神.这种中国文人审美情趣也体现在对兰的品评上。兰以香为贵,兰香有“国香”、“香祖”、之誉。众多香味中,以其悠长、清雅,被誉为王者香。宋徽宗《文会图》兰香不可时时得,焚香确可日日享~汉代,香文化初具雏形,上层社会流行熏香。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熏香,并出现了第一部香学著作,南朝史学家范哗的《和香方》。宋代,香文化风行,达到鼎盛。宋人案头一般都会放置小巧香炉,陈宓的《和喻景山》中就曾写到:“而今已办还山计,对卷烧香爱日长。”从宋朝的画卷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式的香炉,如宋徽宗的《文会图》,石桌上的青铜香炉; 描绘了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名士聚会的,李公麟《西园雅集图卷》图中画案上也放了一个精致的白瓷香炉。可见、烧香是宋朝文人读书、娱乐、聚会必不可少的点缀。宋代李公麟《西园雅集图卷》香炉飘袅袅飘轻烟,在旁读书,或下棋,或弹琴,抬头一室清香,说不尽的飘逸淡雅。宋朝的青铜、瓷器技术成熟,香炉的制作各种造型相继出现,青铜香炉一般适用于王公贵族,显得庄重肃穆。官宦士大夫的家中甚至还有大型的香炉,有鸭型或狮型的,称为“香鸭”和“金猊”,摆放在会客厅中,尽显庄严之气。而瓷器的香炉不似青铜的那样沉重,通常精致小巧,更适合民间百姓文人使用。闺阁焚香女性的闺房之中也会陈设香炉,李清照的词中就有写到:“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引花钿。”香炉工艺的成熟和完善,使得焚香的雅趣快速的发展普及,香炉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具,比如喝茶也要焚香,才更有意境和趣味。一兰一景兰庭雅集精湛的制香工艺香文化鼎盛时期的宋代,出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香道书籍,比如《洪氏香谱》、《陳氏香谱》、《天香传》等,成为香文化的重要史籍。 宋人常用的香和现在的不同,我们现在常用的是线香和盘香(印香),而宋人用香丸和香饼,线香和盘香之多用于计时和祭祀。《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辅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宋人用的香丸、香饼是人工调制的合成香料,叫“合香”。制作合香的原则是:按“君臣佐使”的道理调配香药,主香配上佐香,使其发出来的香味更加宜人,更加丰富,且有层次感,每个时段会有不同的香味。《陈氏香谱》记:“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则药,使气味各不相掩盖”,除了专业调香配方,许多文人雅士也自己调香,把它当做生活乐趣。诗人陆游就是位调香爱好者,他的《焚香赋》写到香法:“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还用鲜花或水果制香,苏轼就曾学到一种梅花制香法,此种香丸只需一粒,便会梅花清香,持久缠绵,绕梁三日,余韵不绝,大家争相向苏轼求取配香秘方,但苏轼视其为宝,不肯相赠。可见香不在贵,有韵则灵。制香用品宋人烧香也很讲究,不是用火直烧,而用炭作“隔火焚香”,后传到日本。《陈氏香谱》中:“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或云母,制如盘形,以之衬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无烟燥气。”这种隔火焚香法,可有效激发香料香味,避免燃烧发出的烟味。宋朝杨廷秀在《焚香诗》中写到:“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银为叶轻似纸。”其中银叶就是今日的隔火砂片。贵族士大夫和百姓的日常用香宋朝皇帝个个都是“文艺青年”,这“香道”自然不会落下,所以香料盛行,以之为盛礼。皇帝在举办宴饮庆典活动时,也常赐群臣香药,以示恩宠。宋仁宗就曾在群玉殿宴请群臣,并赐香药等物;宋哲宗在北郊宫殿建成时,乘车出行观之,宰臣以下从行降殿召赐茶,又赐香药;大将张俊去世,宋高宗赐下龙脑一百五十两。听阮焚香图一些贵族还喜用香配酒,有文记载:“苏合香丸,右用十分好醇酒,每夜将五丸浸一宿,次早服一杯,除百病,辟四时寒邪不正之气。”或把香料添加在蜡烛里制“香烛”,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宋徽宗政宣盛时,以宫中无河阳花烛为恨,遂用龙涎沉脑屑灌蜡烛,列两行数百枚,焰明而香翁,钧天之所无也。”一些贵妇人,则把香料加到热水中沐浴,润肤美颜,体态生香。士大夫焚香百姓用香料祛病消暑,周邦彦在《苏幕遮》写到“燎沉香,消溽暑”,还会把香料加到饮食中,广州有“香药槟榔”,四川则以沉香、檀香、麝香和龙脑为原料制“香药饼”。我们现在过端午节时,仍有把艾草、菖蒲等香料煮水沐浴更衣,驱邪避暑的习俗。娶妻、生子时、香料也是不可缺少的聘礼或贺礼。当然,最常见的使用还是拜佛和宗教祭祀。繁荣的香铺市场宋代香道兴盛,商人纷纷涌入,国家也不例外,朝廷成立了专门管理香料的部门,香料行业的税收也比较高。汴梁城中就有很多售香店铺,《东京梦华录》中记:“马行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传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元、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柏郎中家,医小儿;大鞋任家,产科。其余香药铺席、官员宅舍,不欲遍记。”清明上河图上一家“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就是家官方背景的香铺。从招牌可以看出,店铺主要卖沉香、檀香、乳香等,宋代,乳香是禁止售卖的,与象牙、犀角、镔铁等物并列为禁卖品,而这家店竟然光明正大地售卖,说明是“官店”。清明上河图药铺售卖的药物中也有香料,世界各地香料,木香、龙脑、沉香、檀香、丁香俱全。规模较小的民营香药铺,会聚集在一处形成香铺街。这里香料品类繁多,有计时的印香、焚香的香饼香丸、香囊用的佩香、软香、熏衣香、香珠。他们以家族为根基,世代相承,形成品牌。各大香药铺竞争激烈,《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正月十六日: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就中莲华王家香铺灯火出群,而又命僧道场打花钹、弄椎鼓,游人无不驻足。”清明上河图除了那些店铺外,还有很多个人小贩,活跃在夜市、酒肆、走街串巷。《梦梁录》中描述了临安夜市:“夏秋多扑青纱、草帐子、挑金纱、异香巧袋儿、木犀香数株、梧桐数株、藏香、细扇……太平坊卖康香、糖蜜糕、金银锭裹蒸儿。”在酒楼中还有卖香的“香婆”,只要喊一句“香婆,给洒家来一炉助兴的暖香!”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发展离不开文人雅士的推动,历代文人诗词,画作和著作都记录。但核心内涵,始终是中华传统文化,自然淡雅、悠远飘逸、的儒家文化的思想。味香音色,与天地、山川、呼吸、自然融为一体。养兰育香,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古往今来,它陪伴在案头,慰藉仁人志士的身心,催化着中国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的形成。也许正是这般无形淡泊,才让品香成为文人墨客推崇的风雅之事吧。春夏秋冬图文来源:舟山兰文化研究会及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一兰一景”年纪念台历 以谢相知 是一个自发开放型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zpjs/10031.html
- 上一篇文章: 柳济家藏手抄本内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