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香道,你了解多少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花道、茶道、香道并称为三雅道,都与中国有着深刻的渊源,日本将之化为生活的艺术,从贵族拓展到平民生活的细节中,至今仍生机勃勃。一、何为香道?所谓香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颖悟,通过训练让内心澄明,至清无垢,不断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人们普遍认为,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带去了品香文化。在奈良时代,香主要用于佛教寺庙礼仪,那时熏香的方法称烧香、供香,当时也用于宫廷典礼、熏衣或令室内芬芳。平安时代,香料悄悄走进了贵族的生活,当时香的主要用途限于熏物。将各种香木粉末混合,再加入炭粉,最后以蜂蜜调和凝固,这就是所谓的“熏物合”。随着时令更替共制六种熏香——“梅花”“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这都是因贵族的嗜好所需而制,当时的宫廷文学有不少关于香的记载。△掛香,把香木碾碎后得到的木屑状香紫式部在其代表作《源氏物语》中写光源氏与夫人们在红梅飘香的季节里举行比赛,各家根据秘方制造熏香。选择在下雨天是由于在潮湿的空气里,香味比较容易挥发。熏香展示评定结束后,宴会开始,熏香的气味飘荡在空中,在美妙音乐映衬下,大家沉醉在愉悦中。△涂香,粒子最细小的香“香道”作为一门艺术被正式确立是江户时代的事,但南北朝时期的佐佐木道誉即是元祖,其后的东山将军足利义政好艺术风流,禅文化与香道文化都盛极一时。当时诸多权势者取得不凡的名香就会在聚会时熏烧,品味香味的优劣,当时也将闻香与茶道、连歌密切联系了起来。△熏香炉香道二大流派始祖——御家流的三条西实隆与志野流的志野宗信——最终确立了香道的基础。江户时期经济不断发展,国民水平提高,香道逐渐从上层贵族普及到庶民百姓。与此同时,香具制造、香品销售活跃起来,沉香分级,香药也按不同级别规定不同的价格,从此香道由玩赏对象变为艺术教养的一部分。18世纪是香道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有关香道的大量宗谱。加之印刷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不少香道宗谱流传至今。江户时代香道活动开始流行“组香”,即结合数种香木,采选一定题材,按一定的规则,展现古典文学以及四季风物的意境,也有猜测决胜负的组香活动,香客们比嗅觉、比学养。明治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衰退,复归上流阶层的奢侈爱好。二战后,随着花道、茶道振兴,香道也向一般平民打开了大门,御家流与志野流等各流派的继承人们继续努力地扩大香道的影响。香道与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关系异常密切。香室内的布局与茶室相类,都起源于古代的禅院。禅堂是打坐用的,恬然空旷,除了佛祖画像,画像前设有香、花、茶。香具宜简素、朴拙,这样的道具蕴含着禅的枯淡意味。据说习练香道,光是“闻香”就要练一年,第二年才练香灰造型,第三年进入综合练习,经过四年才给“初传”证书,晋级到师范“皆传”级需要15年,升到“奥传”一级则需要25年至30年。长期枯燥的练习,主要是磨掉内心的焦躁,培育沉稳坚韧的心性。二、香道的起源熏香之俗最早源于宗教。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寻觅芳香植物,燔木升烟,以告祭天地,此谓“燎祭”。先民燃香告祭神明,企图通灵,期盼借助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在距今有多年的殷商甲骨文上就有关于香的记载,甲骨上刻写着一个“紫(柴)”字,根据多方资料的综合研究,将这一字翻译为:手持燃木的祭礼。在《尚书.舜典》中对于祭祀用香也有明确的记载,在舜接受尧的禅位时,在祭祀中燃烧火把,让上天知晓君王已经更替。“正月上日,受始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裎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在这些祭祀中,只是对于天地诸神的崇拜,对于香本身是没有充分认识的,而在这个时期,祭祀的人群也非常的有限,只有各个部落的首领和一国的君主才有资格祭祀天神,普通人是没有资格走上祭祀台的。南方因为气候的原因,人们是在温湿的环境下生活的,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蚊虫的生长,因此在此地以楚国为首的民族为了驱除蚊虫寻找了不少的办法,有人发现在燃烧带有香味的植物时,被蚊虫叮咬的地方大大的减少了。因此人们开始使用香草,在随身携带的香包中装入香草或者是制作好的香料。在史料的记载中,南方民族不管是贵族还是贫民都有用香料熏衣的习俗。用香料熏衣不仅可以让衣服沾染上香味,还可以防止蚊虫的叮咬。《吕氏春秋》中记载:“荆人畏鬼。”楚国人崇尚巫术,从史书上记载的祭祀典礼上就可以看出来,而且在最早时期,只有楚国人会在特殊的节日中燃放爆竹。而从这两点中可以看出来在古代香还会用来辟邪、驱鬼。楚人自古用香草驱虫辟邪的大背景下,随着丝绸之路香料的引入,道教与佛教的盛行,香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最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关于香的记载了,而历史上关于香料记载最多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有很多“采艾”的诗文,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文化环境,在南方生活的楚人对于香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尚书》中记载:“至沿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性馨。”而在《礼记》中更有关于见长辈的礼仪记载,小辈在面见长辈时必须要佩戴香包,以避免自己身上的污浊之气冲撞了长辈。作为儿媳在受到白芷、佩兰等香草的恩赐时,必须要将香草奉献给家里的长辈。战国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中有“薰以桂椒”的描述。桂、椒为香料,燃烧取香,熏香开始与最初的宗教燃香区分开来。秦汉时期,随着香炉的出现,熏香逐渐从宗教转向日常生活。把香料放入炉内焚烧,使之散发香气,又称焚香。汉魏之际,仙佛道教的兴盛也促使熏香文化自成体系。在缭绕的烟雾中,人与神佛似乎可以达到通灵,熏香也渐成社会风尚。至于六朝,熏香成为上层风雅之士的身份标签。贵族尤尚熏衣、熏褥。此时起,熏香非女子的专利。三、宋代香道美学南宋李嵩《听阮图》唐宋以来,中国艺术文化发酵成熟。在文人阶层的引领之下,琴棋书画渐为时尚,衣食住行均有讲究。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熏香也开始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一种生活方式。北宋王禹偁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有言,“公退之暇,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事虑”。陆游也常在书斋中焚香静读,“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谿诗。”自此,熏香脱离闺阁,衍变成了文人书斋之友。宋朝文人流行四雅事:挂画、点茶、插花、烧香,传到了日本,被日本文化吸收转变为日式三雅道,并一直保留至今。宋徽宗·赵佶《听琴图焚香的香炉宋朝读书人的案头一般都会放置一个小巧的香炉,这是宋人的一个焚香习惯,陈宓的《和喻景山》中就曾写到:“而今已办还山计,对卷烧香爱日长。”从宋朝的画卷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的香炉样式,比如宋徽宗的《文会图》,图中的一块大石桌上,就放了一个青铜香炉;还有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卷》,描绘了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名士的一次聚会,而在聚会的画案上也放了一个精致的白瓷香炉。所以,烧香是宋朝文人读书、娱乐、聚会必不可少的精神点缀。文会图宋朝的青铜、瓷器技术成熟,香炉的制作于各种创新的造型相继出现,青铜香炉一般适用于王公贵族,显得庄重肃穆。而瓷器的香炉不似青铜的那样沉重,通常有成精致小巧的造型,更适合民间的百姓和文人使用,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官宦士大夫的家中甚至还有大型的香炉,它们造型独特,有鸭型或狮型的,称为“香鸭”和“金猊”,摆放在会客厅中,尽显富贵庄严之气。所以,香炉成了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具,就连女性的闺房之中也会陈设香炉,李清照的词中就有写到:“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引花钿。”香炉工艺的成熟和完善,使得焚香的雅趣得以快速的发展和普及,从上层社会到底层百姓,几乎人手一个香炉,就算是喝茶不也要摆个香炉焚个香,这样聊天更有意境和趣味。闺阁焚香精湛的制香工艺宋朝是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期,出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香道书籍,比如《洪氏香谱》、《陳氏香谱》、《天香传》等,成为香文化的重要史籍。宋人常用的香和我们现在的不同,我们经常用的是线香和盘香(印香),而宋人用的香丸和香饼。宋人用的香丸、香饼是人工调制的合成香料,叫“合香”。制作合香的原则是:按“君臣佐使”的道理调配香药,主香配上佐香,使其发出来的香味更加宜人,更加丰富,且有层次感,每个时段会有不同的香味。除了制香之法,宋人还有一套品香的标准。宋人焚香,并不看重香料是否名贵,气味是否浓烈,他们更为追求的是香味的悠长耐久、清香淡雅。有一种海外传来的番舶沉香,由于香味太过浓烈,意味又短,还有焦味,所以就算它是名贵的沉香,也没有受到士大夫的青睐,反而以之为贱。宋人烧香也是很讲究,他们不是用火直接烧,而是用炭烤,称作“隔火焚香”,后来传到了日本。《陈氏香谱》中说:“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或云母,制如盘形,以之衬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无烟燥气。”利用这种隔火焚香法,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激发香料的香味,而且避免了燃烧是发出的烟味,可谓是一举两得。撵茶图贵族士大夫和百姓的日常用香宋代皇帝在举办宴饮庆典活动时,也常赏赐群臣香药,以示恩宠。宋仁宗就曾在群玉殿宴请群臣,并赐香药等物;宋哲宗在北郊宫殿建成时,乘车出行观看,宰臣以下从行降殿召赐茶,又赐香药;大将张俊去世,宋高宗赐下龙脑一百五十两;这些例子说明香料是可以被被当做奖赏赐给下级的。一些贵族还喜欢用香药来配酒,认为其有保健效果,有文字记载:“苏合香丸,右用十分好醇酒,每夜将五丸浸一宿,次早服一杯,除百病,辟四时寒邪不正之气。”而一些贵妇人,则会把香料加到热水中,用来沐浴,既能润肤美颜,又能体态生香。士大夫焚香香料还有一个功能是:祛病消暑,周邦彦在《苏幕遮》就有写到“燎沉香,消溽暑”的句子,我们现在过端午节时,也会把艾草、菖蒲、香叶等香料煮成热水,然后沐浴更衣,可以驱邪避暑。当然,在民间最常见的香料使用还是烧香拜佛和宗教祭祀。听阮图繁荣的香铺市场宋代香道兴盛,消费量巨大,汴梁城中售卖香药的店铺很多。香料是中医药物之一部分,当时药铺售卖的药物中自然也有香料,不仅如此,里面还有卖自世界各地香料,如木香、龙脑、沉香、檀香、丁香、丁香皮等。清明上河图上画了一家“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可别小看这家铺子,因为它是一家规模很大且有官方背景的香铺。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店铺招牌我们可以看出,这家店铺主要是卖沉香、檀香、乳香等,在宋代,乳香是禁止售卖的,与象牙、犀角、镔铁等物并列为禁卖品,而这家店铺竟然光明正大地拿出来卖,说明它是“官家店”。清明上河图宋代香药市场的市场已经成为了“香饽饽”,各大香药铺的竞争是相当激烈,他们会在节假日做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正月十六日: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就中莲华王家香铺灯火出群,而又命僧道场打花钹、弄椎鼓,游人无不驻足。”清明上河图至于明清,儒道理趣盛行,修身养性更是成为文人的生活日常。香与文人审美也更加融合贴近。故在传世的文人画中,画中人随意卧坐的几案旁,总有几缕幽香。清代名画王振朋《伯牙鼓琴图》四、日本香道和传奇名香“兰奢待”北宋诗人黄庭坚曾写过一则短笺礼赞香木:“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黄庭坚的这则礼赞香木的短笺传到日本后,成为日本的「香十德」,被奉为香道的核心,是日本香道师入门时就需要学习的。日本香道流派众多,但大致说来,主要是由三条西实隆开创的「御家流」香道和志野宗信开创的「志野流」香道。志野流日本香道使用的器具繁多,香道工具以固定位置放在竹箱里,光割香工具就有锯、小刀、厚刃刀、槌、凿子等。器具还有银叶挟、香筷、莺(别香包的别针)、羽帚、火筷、灰押、香木、银叶、香牌、牌筒、香包、闻香炉等等。据说在日本习练香道,光是「闻香」就要练一年,第二年才练香灰造型,第三年进入综合练习,经过四年才给「初传」证书,晋级到师范「皆传」级需要15年,升到「奥传」一级则需要25年至30年。长期枯燥的练习,主要目的是要磨掉内心的焦躁,培育沉稳坚韧的心性,在修习中剔除急于求成、超胜他人,欲获取赞美,掩盖错误的种种心态。日本最为著名的沉香应是正仓院所藏之“兰奢待”,据说是将“东大寺”的雅名隐藏其间,亦有说法是“兰麝袋”的笔误,为圣武天皇之遗物,系日本最大的沉香。兰奢待可谓是“日本第一名香”,长厘米,本来重13千克,后来被权贵以借为名实为盗取后重11.6千克,锥形。兰奢待香木的切口处放着三张付签,分别写着足利义政、织田信长、明治天皇三位风云人物“某年某月截取几寸几分”的记录。“兰奢待”被视为日本的国宝,在文献中的正式名称是黄熟香,它保存于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正仓院为东大寺附属的藏宝库,主要收藏了圣武天皇生前所收集的宝物,为现今收藏日本奈良时代重要文物的代表。织田信长(京都大德寺藏)兰奢待是东南亚所产的沉香香木,它很有可能是在公元9世纪时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但也有可能是在推古三年传来。天平胜宝八年(),光明皇太后进奉给东大寺时兰奢待的重量为13千克。历代天皇与将军曾切取小块来使用或赏予有功的臣子,其中最特别的当属织田信长。其实,香道也是一种修行,香道修行的最高境界不只是用鼻子去嗅觉香气,而是更要用心去感闻香韵,静下心来,全神贯注,沉浸在「香我两忘」之中,放空自己,感受人与自然的完美交融。整个香道过程体现的是深邃、委婉、含蓄,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过程。香道即是禅道,禅道自在人心。 泽青茶道创始人: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xzjb/9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考点总结中药热门考点总结一中药剂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