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中药与方剂与中药的性能中
安徽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6084145.html 年 11月14日 第1章中药与方剂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中) 三、五味(★★★)(一)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 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五味,最初指的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味苦、蜂蜜味甘、生姜味辛、乌梅味酸、芒硝味咸等。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如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药多咸味。于是,在遇到用口尝滋味不能解释药物的效用时,便依据上述规律反推其味,所推出的味与口尝味无关系。如葛根,临床证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发表透疹,用口尝所得甘味只能解释归纳其生津止渴作用,而发表透疹则难以归纳解释,故又据发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则,再赋予其辛味。如此,葛根的药味不只是甘,而且有辛。今之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与滋味可同可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五味是药物对人体不同效用的概括,效用中又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各具体味对人体的效用分述如下。 表1-3 五味的作用及使用注意 药味 性能特点 作用 使用注意 药材 辛 能散、能行 发散、行气、活血 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荆芥、薄荷、香附、川芎 甘 能补、能缓、能和、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某些药还能解药、食毒 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5# 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饴糖、甘草 酸 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亦能生津、安蛔 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五味子、五倍子、乌梅、山茱萸、木瓜、乌梅 苦 能泄、能燥、能坚 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坚厚肠胃 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大黄、苦杏仁、代赭石、黄连、栀子、苍术、厚朴、黄柏、苦参、知母 咸 能软、能下 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有的咸味药脾虚便溏者慎用 昆布、海藻、鳖甲、芒硝 涩 能收、能敛 收敛固涩 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龙骨、赤石脂、海螵蛸 淡 能渗、能利 渗湿利水 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猪苓、茯苓 芳香 能散、能行、能开 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 能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 藿香、苏合香、麝香、佩兰 1.辛 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2.甘 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 3.酸 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4.苦 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5.咸 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 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能泻下通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6.涩 如治滑脱诸证的龙骨,治久痢脱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带下的海螵蛸等,均具涩味。习惯将涩附于酸。 7.淡 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猪苓、茯苓,均具淡味。常将淡附于甘。 此外,还有芳香味,如功能化湿的藿香、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均具芳香味。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有的也标上辛味,称为辛香之气。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意义 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如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黄芪与石斛虽均味甘而能补虚,但黄芪性温而善补气升阳,石斛性微寒则善清热养阴。 2.原则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3.规律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4.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表1-4 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关系 性味 疗效 药材 气味相同,功能相近 辛温 发散风寒 麻黄、薄荷等 辛凉 发散风热 薄荷、菊花等 苦寒 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 黄芩、黄连等 甘温(主次有别) 补气或助阳 黄芪以甘为主则补气,锁阳以温为主则助阳 苦甘(或甘苦)寒 清热滋阴 知母、玄参、北沙参、石斛等 气味相异,功能不同 味异气同 辛温 散寒发表 麻黄 苦温 降气止咳 杏仁 酸温 敛肺涩肠 乌梅 甘温 补脾益气 大枣 咸温 补肾助阳 肉苁蓉 味同气异 辛温 发表散寒 桂枝 辛凉 发表散热 薄荷 辛热 补火助阳 附子 辛寒 清热泻火 石膏 四、升降浮沉(★★☆)(一)含义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 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2.药物的气味厚薄 表1-5 药物的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气味厚薄 升降浮沉 药材药味 味薄 升 辛、甘、微苦等 气薄 降 寒、凉、微寒、平等 气厚 浮 热、温等 味厚 沉 酸、苦、咸等 气厚味薄 浮而升 苏叶味辛性温,故升浮 味厚气薄 沉而降 黄连、黄柏味苦性寒,故沉降 气味俱厚 能浮能沉 — 气味俱薄 可升可降 浮萍味辛性寒,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 3.药物的性味 从四气讲,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主升浮的药多性温热、味辛甘,如紫苏、荆芥等;主沉降的药多性寒凉、味酸苦咸,如天花粉、芒硝等。 4.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有不少药具有升浮与沉降二向性,如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而具升浮之性,又能清热解毒、通便而具沉降之性;前胡,既能降气祛痰而显沉降性,又能宣散风热而显升浮性;等等。 (三)所示效用 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一般说,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四)临床应用 人体疾病是复杂多变的,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具体如下。 表1-6 升降浮沉的临床应用原则 选药依据 病位病势 升降浮沉 病证 药物 顺其病位 在上 升浮 风热目赤肿痛 薄荷、蝉蜕、蔓荆子等 在表 升浮 风寒表证 荆芥、紫苏、防风等 在下 沉降 脚气肿痛 黄柏、苍术(以沉降为主)、牛膝等 在里 沉降 热结便秘 大黄、芒硝、枳实等 表里同病或上下同病 浮沉并用或升降并用,或选既升浮又沉降的药 内有痰热咳嗽,外有风热感冒 升浮与沉降皆具的前胡 上有肺热咽痛声哑,下有燥热便秘 升浮与沉降皆具的胖大海 升浮类药与沉降类药同时配用 外有风寒感冒,内有肺热咳喘 主升浮的麻黄配伍主沉降的生石膏同用 上有风火头痛,下有热结便秘 性升浮的白芷、荆芥 与性沉降的生石膏、生大黄配伍同用 逆其病势 下陷 升浮 久泻脱肛 升麻、柴胡等 上逆 沉降 肝阳上亢 夏枯草、磁石、熟地黄 外泄 沉降 虚汗不止 麻黄根、煅龙骨等 内陷 升浮 麻毒闭肺 麻黄、浮萍等 上逆之证与病势下陷 浮、沉并用,或升、降并用 病势下陷之久泻脱肛,又有病势上逆之火炎口疮 性升浮的柴胡、炙升麻,酌加少量性沉降的胡黄连、炒黄柏等配伍同用 气机运行特点 常将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至于以何为主,以何为辅,当据情酌定。如《伤寒六书》黄龙汤为泻热通便、益气养血之方,即主以性沉降之大黄、芒硝、枳实等,佐以少量性升浮之桔梗,使降中有升,以增强疗效。 顺其病势(特殊情况) — 升浮 暴饮暴食之胃胀呕恶 瓜蒂 — 沉降 泻痢初起腹胀痛而按之痛重 大黄、槟榔 (五)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六)影响因素 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①炮制: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等。②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反之亦然。 阿虎医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hxcf/6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杏仁的功效和作用
- 下一篇文章: 独处时突发心梗教你一招能救命牢记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