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宋朝人才是高级的香水玩家
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02.html 宋朝文化有四闲-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与之对应的香、茶、画、瓷器虽然都不是诞生于宋代,但却被宋人赋予了恬淡的品质,奠定了宋朝美学清雅精致基调。 艺术与生活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宋人的闲,是将生活艺术化,从日常生活琐碎提炼出雅。 比如,苏轼借‘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写出了四闲中的香和茶;同时也将禅意与朴素之美寄托在之中。 除了众所周知的香囊,宋人还会在合香过程中加入蜂蜡、油脂、朱砂等颜料,制造出名为“软香”的果冻状膏体。软香小巧可爱,便于携带,常被用做扇坠。 加了香料的牙膏被称为“牙香”。香谱记载:沉香一两半,白檀香五两,苏合香一两,甲香一两,龙脑半两,麝香半两,右件香细锉,捣为末。 上层社会更是流行着一种可以散发香味的时钟,“香篆”。 为了更好地留住香气,宋代文人们喜欢将为了冬季保暖而用的纸阁、纸帐当作点香的最佳地点。陆游曾写“纸阁(也有译“合”)砖炉火一杴,断香欲出碍蒲帘。放翁不管人闲事,睡味无穷似蜜甜。” 苏轼曾设计出了一款室内香薰景观装置。他将自己喜欢的一块石头置于木制的镂空底座之上,再将香炉放置在底座之中。底座上方开若干小孔,一旦点燃香炉,烟氲绕石,冉冉上升,房内充满芳香。 宋朝无物不香,不同的香存在于不同的背景,也有着不同的提取工艺。 比起直接焚烧沉香或檀香所得到的单调香气,宋朝的香是富有层次感的。这离不开制香工艺中一重要步骤-“合香”,即对所焚香香品的调配与加工。 宋人偏爱花香,更是为此发展出了“花蒸香”工艺-将“香骨”(将以树脂类为原料的沉香或檀香,切成小片或小块)和新鲜花瓣一同放到密封容器中,小火慢蒸。与花香充分结合后的香骨,自成一格、犹如天成。 宋人对雅的追求决定着当时人们对花香的选择。素馨花香中类似茉莉的清甜、清新,与其特有的清冽更是与宋人的审美极度贴合。值得一提的是,花香的层次感是一种很微妙的嗅觉体验。香气由浓郁到清淡的转变,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才会被感受的。 由此可见,宋人所做的闲事,实则是一种强调细致且富有仪式感的生活美学。调香、观画、赏花等闲事,并非是对时间的虚度,而是内心的清净优裕,是对美的感知,与对自然细致的研究。 比起花香让人联想到的种种风情,果香带给人的感觉更清新、简单。因甄嬛传被人们所熟知的“鹅梨帐中香”又名“江南李主帐中香”。一种做法是取柱形沉香,浸梨汁,上锅蒸至梨汁干。另一种做法比较有趣,将梨核去除,加入研磨好的沉香末、檀香末,密封,上锅蒸。蒸过后,将梨肉和香末一起研磨成粉,再定型成香丸便可以焚烧。 这两种香与果的混合方式在果香型香品的制造中普遍通用。 想用两点有趣来结尾: 虽然宋人爱香,但现存文献中几乎找不到当时人们直接将香品涂抹在皮肤上的痕迹。 明代社会的香文化不同于宋朝的细致与奢华,省去了“合香”环节,直接将沉香等天然香调入炉焚烧。不知道这种原生态的做法在宋人眼中是粗糙单调,还是也带有一丝可爱的纯粹。 reference- 陈敬:《陈氏香谱》,台湾商务印书馆,。 洪刍:《四库全书香谱》,宋。 贾东婷杨璐:《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中信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hxcf/5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贡街来也之香气缭绕的宋代文人生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