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子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纹章,珊瑚挂镜灿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第一次读这首名为《河中之水向东流》的古诗时,我还是十几岁的少年,那时就对这首诗记忆深刻,4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能将全诗背诵下来,因为我对它真的是情有独钟。

《河中之水向东流》虽然塑造了一个美女莫愁的形象,但它却提出了一个人生千古难解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是什么?从诗歌前半部分的铺张描述看,莫愁女已经享尽人间富贵,对美女来说可谓是人生美满无瑕了。但诗歌结尾笔锋一转,说“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人生欲望不确定的选择性答案。我以为,结尾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讽刺莫愁女的不知足,得陇望蜀,享尽富贵荣华,还要惦记得到自己没有得到的爱情;另一种则是同情莫愁女没有获得真爱,莫愁女并不感到富贵就是幸福,而是后悔没有选择嫁给她真诚相爱的王家郎君。哪个意思读者能领会并接受呢?

我为什么认为《河中之水向东流》会有第一个含义,可能是讽喻诗呢?因为他的作者不是普通的人,而是一位皇帝。据说,这首古诗是南朝梁代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写的。梁武帝在中国的多位皇帝中算是个另类,他似乎并不追求美色,估计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贵妃四大美人在他眼里也只不过是庸脂俗粉、残花败柳罢了,他三十八岁当皇帝,四十岁开始不近女色,是个清心寡欲的皇帝,他信佛到了荒唐的程度,放着皇帝不做,曾3次舍身出家当和尚,都被大臣们用重金赎回来,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和尚皇帝。如此不解风情,而且身处九五之尊,梁武帝怎么会有闲心写闺阁言情诗,为莫愁没有获得真诚的爱情而惋惜呢?因此我认为,梁武帝写此诗的本意应该是针对某些人群,在进行讽喻。其实,古代诗歌中用美女作比喻的很多,杜甫的《佳人》、王维的《西施》、张籍的《节妇吟》等都是借美女和节妇自喻言志的。从当时梁武帝面对的情况看,这诗应该是写给他的那些子侄的,目的是规劝他们不要贪得无厌。诗中的莫愁就是隐指他的那些享尽荣华富贵还不知足,觊觎他皇位的子侄们。当时,他的子侄们正明目张胆地相互争权。据历史记载,梁武帝对自己子侄的僭越不法行为,从来不绳之以法,严加惩处,而是一味说服感化,就是犯了谋反大罪,也只是抱在怀里痛哭流涕,希望用亲情感化他们。在《河中之水向东流》中,梁武帝是在用“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来劝诫他的子侄们,已经富贵已极了,就不要惦记最高权力了,这里的东家王指的就是皇位。可惜,梁武帝的告诫和感化没有一点作用,他的子侄最终还是相互翻脸成仇,刀兵相见,引起梁国内乱,86岁的老皇帝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最后在宫里困饿而死。

《河中之水向东流》的第二个含义,也许不是梁武帝的本意,但却是千百年来大多数人希望的莫愁形象。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更希望诗中的莫愁是一个是把爱情放在荣华富贵之上的勤劳美丽、忠于爱情的姑娘,给我这样的既无权无势,又没有万贯家财的凡夫俗子以可能享受美好生活的希望。

其实,在我国的古代传说和诗歌里,不缺乏歌颂美好爱情的故事。乐府诗《陌上桑》(诗太长,就不抄录了)里的采桑女罗敷就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忠贞妇女形象。诗中说,养蚕女罗敷在桑树林里采桑叶,她的美丽让行者放下担子停下脚步欣赏,少年则装着整理衣帽偷看,耕田锄地的人更是忘了锄地在呆望。这时,太守过来,看到罗敷,顿起贪心,挑逗地说:“你是谁家的女儿呀,跟我走吧?”罗敷正色说:“你在说胡话,你有老婆,我有丈夫。”随后,罗敷把自己的丈夫大大夸奖了一番,说丈夫既能干又有地位,非太守可比,从而嘲笑太守的痴心妄想。这首诗在幽默中歌颂了罗敷姑娘忠贞不屈、蔑视权贵的平民本色。有人说,罗敷说她丈夫比太守还有权势是真的。而我认为这是罗敷在吓唬嘲笑太守。理由很简单,有权有势人家的夫人怎么会去养蚕采桑呢?著名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对爱情忠贞不屈更是千百年来被人传诵。

罗敷、祝英台和莫愁代表了三种对爱情的坚守状态,罗敷守住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祝英台以生命为代价守住了爱情、莫愁则是怨恨没有守住爱情。罗敷很幸福,祝英台很圣洁,而莫愁却很真实。莫愁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在她的身上许多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正是许多人感到莫愁更亲切的原因。在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各种阻力和诱惑让我们不得不随波逐流,许多真诚都在无奈和生活的惯性中丧失了,莫愁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人生的不完美,有时想起来还会有一种隐隐心痛的感觉。

莫愁在古代诗歌和传说中有各种形象和故事,在洛阳、南京和钟祥三地都有不少所谓的莫愁遗迹和事迹,南京的莫愁湖更是名闻遐迩。我这里说的莫愁,只是来自于《河中之水向东流》创造的艺术形象,与其他传说故事中的莫愁形象无关。让莫愁保留各种不同的民间艺术形象,满足我们对幸福的多方面理解,是民间传说艺术生命力的所在,我们没有必要对莫愁本人和其故事的真伪去较真。

现在,我们的许多人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了自我,把追求财富和享受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以为有了财富和地位就可以得到爱情,就能够生活幸福。甚至有人说:“美女就应该嫁给有钱人。”似乎这就是完美的生活。据说,有许多年轻人看了革命样板戏芭蕾舞剧《白毛女》后非常不理解,他们认为,喜儿嫁给黄世仁不是很好吗?喜儿干什么要反抗?嫁给黄世仁,喜儿自己衣食无忧,杨白劳也不用辛苦去卖豆腐还债了,更不会被打死;大春不过是一个农民,喜儿嫁给大春只能过贫穷的生活,有什么好的?在我国的《白毛女》版本中,白毛女被解救出来后,拿起枪去解救更多受苦的人去了。而在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的《白毛女》版本中,全剧是在白毛女和大春喜结良缘中结束的。我更喜欢日本松山芭蕾舞剧团的这种剧情处理方式。

记得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抱歉,小说的名字记不得了),说是有一位将军的女儿与将军手下的一位普通士兵,也是一位普通的农民相爱了,老将军用贫穷生活无法忍受吓唬女儿,用再也无法享受奢华生活提醒女儿,但怎么阻拦都不能把两人分开,将军一气之下宣布与女儿断绝父女关系,女儿还是义无反顾地跟那位士兵走了。几年后,老将军率部队路过那个士兵的家乡,他以为女儿早已受不了贫苦生活,也许正在后悔。于是,忍不住悄悄地去看望女儿,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女儿身穿农妇的衣服,在那里做着各种农活,却满脸的幸福,他们依然恩爱如初。这让老将军热泪盈眶。这个法国故事让人想起了中国《诗经》中的诗句,叫:“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到天荒地老时,几人能够做到呢?卓文君对司马相如说:“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苏武对妻子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这确实是我们生活所追求的美好境界。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要保持一个纯真美好的心灵仍然不是件难事。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不外两种:一种是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幸福,那就是追求表面的奢华排场和风光体面,自己为了让别人羡慕而装模作样,这只不过是在追求幸福的影子;另一种就是追求自己内心的精神满足,真诚地爱人并被人所爱,真诚热爱真实的生活,甘心去过平凡的生活,不为虚名所累。我们应该追求哪一种幸福呢?如何选择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生活没有回头路,一生的遗憾,往往是我们自己一时的贪念造成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gyzz/1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