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药物治疗能好吗 http://m.39.net/pf/a_7232741.html

胸痹心痛是以心前区或胸部发作性疼痛、憋闷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冠心病持续居全球疾病死亡原因首位[2]。近十年来,冠心病病死率在我国也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并造成沉重的国民经济负担[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具有改善长期预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特优势[4]。

《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方剂学著作[5]。宋朝已有《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大型官修方书,方剂数量已初具规模[6]。在此基础上,《普济方》集明以前各家方书之大成,以病统方,收纳验方、要方六万余首;内容翔实,包括方脉、药性、本草、针灸等资料,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是宫廷医学文献代表方书之一[7]。陈可冀院士团队对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进行了研究、整理[8]。本团队传承陈可冀院士的学术思想,从宫廷医学文献中发掘前人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总结并运用于现代临床。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经算法来搜索信息之间潜在联系的过程[9]。《普济方》收录的方剂数量繁多,对其治疗胸痹心痛的方药特点鲜有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普济方》中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剂进行探析,直观展示,从而总结其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数据来源

在《中华医典》[10]收录的《普济方》中依据检索词“胸痹”“心痛”“心胸中痛”“胸痛”进行检索,然后对照人民卫生出版社于年出版的《普济方》[11]进行人工校对与补充,该过程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同时进行,如意见不一致,则请第三名研究者评判。方剂主要来自《卷一百八十一·诸气门》《卷一百八十七·诸痹门》《卷十七·心脏门》《卷一百二十·积热痼冷门》《卷一百六十六·痰饮门》《卷二百四十八·疝门》《卷一百一·诸风门》《卷二百二十五·诸虚门》《卷三百三十五·妇人诸疾门·血气心腹疼痛》《卷二百五·膈气心胸中痛》。

1.2文献纳入标准

功效主治中包括“胸痹”“心痛”“心胸中痛”“胸痛”的方剂,方剂名称、剂量、制法信息完备;剂型可包括汤剂、丸剂、散剂、丹剂、膏剂。

1.3文献排除标准

药物组成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重复方剂;药物组成不明确的方剂;治疗妊娠及产后心痛的方剂。

1.4数据处理

药物名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2](一部)和《中华本草》[13]记载的中药进行规范化处理,如“陈橘皮”规范名称为“陈皮”,“官桂”“桂心”“桂”规范名称为“肉桂”,“小草”规范名称为“远志”等。将药物名称规范处理后的处方录入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再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2.5.0,简称平台)中,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由两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检查核对。

人工统计每个处方用药味数,以Excel软件自带函数计算处方用药味数的平均值、中位数、众数和方差。利用平台中的“方剂分析”系统,进行药物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和新方分析。其中药物频次统计包括药物性、味及归经频次统计,是将每一个方剂中所含药物的三种属性分别计数,并进行汇总,同一药物可有多种“味”,归属多经。在平台“数据分析”模块中,选择“组方规律”分析,将药物“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5”,将置信度设置为“0.6”,对所有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高频药物组合和规则分析。支持度是药物组合在所有处方中同时出现的次数,置信度是当前一药物出现时,后一药物出现的概率,由此可反映处方中药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14]。

在平台“新方分析”模块中,以药物间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进一步计算,以系统默认的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提取核心药物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方法,提取新处方,对药物间的隐性规律进行进一步揭示。

2结果2.1方剂用药味数分布及用药频次分析

共纳入《普济方》中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剂首,包括味中药,处方中药味数2~28味,平均为6味,以3味药成方者最为多见,共21首,占总方剂数量的16.7%;药味数方差为15,中位数为6。《普济方》中治疗胸痹心痛的处方用药在10味药物之内的共首,占总方剂数量的81.7%,处方用药为10~20味的共23首,占总方剂数量的18.3%。

按照药物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频次≥10的药物有27味,分别为肉桂69次,甘草39次,干姜33次,吴茱萸31次,人参28次,茯苓、白术、附子均为27次,木香、陈皮24次,槟榔、当归22次,半夏21次,枳实19次,青皮18次,厚朴17次,细辛、花椒均为16次,制川乌15次,川芎、赤芍均为14次,桔梗、莪术均为13次,前胡、枳壳、瓜蒌均为12次,诃子10次。

对纳入方剂中所使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频次分别进行归纳统计。其中药味总频次次,包括辛味、苦味、甘味、酸味、涩味、咸味。其中,辛味药物最多,使用频次为次,占总频次的41.2%;苦味药次之,使用频次为次,占总频次的29.8%;甘味药使用次,占总频次的23.2%;酸味药53次,占总频次的3.9%;涩味药15次,占总频次的1.1%;咸味药11次,占总频次的0.8%。药性总频次次,包括温、热、平、寒、凉。其中,温性药物最多,使用频次为次,占总频次的51.3%;热性药物次之,使用频次为次,占总频次的22.7%;平性药物使用次,占总频次的14.5%;寒性药物使用86次,占总频次的10.8%;凉性药物使用6次,占总频次的0.8%。药物归经总频次次。其中,归脾经的药物最多,使用频次为次,占总频次的23.2%;归胃经的药物次之,使用频次为次,占总频次的16.5%;归心经的药物使用次,占总频次的13.4%;归肺经的药物使用次,占总频次的12.6%;归肾经的药物次,占总频次的11.2%;归肝经的药物次,占总频次的10.5%;归大肠经的药物次,占总频次的7.0%;归胆经、三焦经、膀胱经、小肠经、心包经的药物共使用次,占总频次的5.7%。

2.2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关联规则得出15个常用药物组合(见表1),11条关联规则(见表2),以及药物组合之间的关联图(见图1)。药物组合结果显示,《普济方》治疗胸痹心痛常用药物组合为干姜-肉桂、甘草-肉桂、肉桂-吴茱萸、人参-肉桂等,注重温阳补气,关联规则显示细辛与肉桂、人参与肉桂、白术与肉桂等在使用中较为固定,肉桂在核心网络图中处于核心位置。

2.3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聚类算法得到6组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莪术-青皮-阿魏、莪术-白术-阿魏、茯苓-杏仁-甘草、诃子-槟榔-木香、花椒-附子-干姜、花椒-制川乌-干姜,核心药物多有温阳理中、芳香温通、理气活血之效。得到3首新方,分别为方一:莪术-青皮-阿魏-诃子-槟榔-木香,方二:莪术-白术-阿魏-花椒-附子-干姜,方三:茯苓-杏仁-甘草-花椒-制川乌-干姜。由图2可见,新方中核心药物之间的两两组合有重要作用,其中花椒-干姜、阿魏-莪术为关键药物。

3讨论

《普济方》收载了明代及明代以前重要的医学典籍,其对胸痹心痛的治疗记录糅合了前人之特色,并有进一步发挥,与现代治疗胸痹心痛相比,其用药特点又有不同。基于上述数据挖掘结果,对其用药规律进一步讨论,并对新方进行分析如下。

第一,善用温法,虚实兼顾。《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七·诸痹门·胸痹》曰:“夫胸痹之病,其脉阳微而阴弦者,阳虚则知在上焦,阴弦故令胸痹心痛”,《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七·诸痹门·胸痹心下坚痹痞急》曰:“夫体虚之人,寒气客之,结在胸,郁而不散,故为胸痹”,可以看出,《普济方》对胸痹心痛的认识仍沿袭张仲景之说,即其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在心阳不足的基础上感触寒邪,风冷邪气,攻注心胸,痹阻心脉,引发疼痛。治疗上,《普济方》遵《黄帝内经》“寒者热之”之旨,以张仲景宣痹通阳之法为标杆,善用温法,并在用药种类上加以丰富。

频次分析结果可见,《普济方》治疗胸痹心痛,药物四气以温、热者占其大半,五味中辛味最多,如肉桂、干姜、吴茱萸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肉桂在网络图中处于核心位置。肉桂味辛、甘,性热,有温阳、通阳之功,胸痹虚实者皆宜,《本草求真》云:“肉桂,气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血气之能,性体纯阳,有招导引诱之力”[15],《药性论》论其“主治九种心痛”[16]。现代药理学研究[17]发现,桂皮醛能够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关联规则结果中常见肉桂与祛实药、补虚药、理气药配伍。高频药物组合中可见肉桂与细辛、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品相伍,适用于胸痹实寒证,功专补益心阳、祛陈寒痼冷;胸痹虚寒、气阳两虚者,多以肉桂与人参、甘草等配伍,补气与温阳并行;胸阳不振,伴寒凝气结者,则多以肉桂与木香等理气药相伍,其中肉桂功专温脏祛寒,木香长于行气开郁,二者并用且温且通。

自先秦以来,温里法一直是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主要治法[18],在《普济方》中也可得到印证。值得一提的是,统计《普济方》治疗胸痹心痛之方药组成,除肉桂、干姜、吴茱萸等常见温里药物外,不乏细辛、肉豆蔻、麝香等芳香温通之品。自晋唐时期,医家们在《金匮要略》的辨证体系及用药基础上,始增细辛、花椒、槟榔等辛温通散之品,用以治疗胸痹心痛[19]。宋朝至明朝,很多外来香药如苏合香、肉豆蔻等由西域传入[20],芳香温通疗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苏合香丸、丁香丸等经典名方。后世医家据此法多有创新,芳香温通法是陈可冀院士治疗心绞痛“三通两补”通法之一,常用于心绞痛寒凝脉络证者[21]。现代由此开发的中成药如宽胸气雾剂、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等,在临床使用中常获佳效,并对硝酸酯类药物不耐受者尤具意义[21]。

第二,心脾同治,顾护中焦。《普济方》中胸痹和中焦病症常并见,如“吴茱萸散,治胸痹,心背痛,腹胀气满,不下食”“半夏丸,治胸痛达背,膈中烦满,结气忧愁,饮食不下,药悉主之”。治疗时,常以桂心、远志等入心经之品,佐以半夏、茯苓、槟榔、青皮等理气调中之药,体现了《普济方》“心脾同治”的治疗思想。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用药归经频次统计,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心经。高频药物中,有青皮、木香、陈皮等理气药宽中和胃,人参、白术等补气药健脾实中。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核心药物肉桂归属于心、脾两经,起补火助阳之功,既可补益心阳,亦疗阳虚中寒。高频药物组合结果显示,肉桂常与白术、茯苓合用,同时兼顾心与脾胃,中焦气虚者以白术-肉桂合用,健脾温中,使气血生化有源而宗气得养,药理学研究[22]证实,白术内酯Ⅰ对血管平滑肌炎症有一定影响,有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焦水泛者以茯苓-肉桂合用,温补心阳的同时祛脾土之寒湿,以对胸痹心痛“阳微阴弦”之证。

心与脾胃在气血运行、五行属性、经络循行上有密切联系,故治疗时不可将其孤立。《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正常状态下,饮食入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经脾之运化、小肠之传导,游溢水谷精微之气,滋养心脉。且心属火,脾胃属土,二者五行属性相生。《灵枢·经别》云:“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可见心与脾胃在经脉上也相互联系。从古至今,从脾胃论治胸痹者并不少见,如《金匮要略》治疗“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近现代医家中,邓铁涛创立益气除痰活血治胸痹的理论,提出从脾治心的治疗原则[23];路志正认为胸痹的发生、发展、预后与脾胃的功能状态关系密切,提出治疗胸痹时应注重调理脾胃[24];李聪甫[25]认为心阳不足、阴寒上居所致的胸痹,治疗上应注重驱寒通阳,兼扶助脾胃阳气。

第三,重视气血同调。《普济方·卷一百八十八·诸血门》载:“人之一身不离气血”,重视调治气血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这一观点在本数据挖掘结果中也有体现。高频药物中,气分药物有温散行气者如附子、川乌、细辛;芳香行气者如木香、阿魏、诃子;疏肝理气者如青皮、枳壳;宽胸下气者如瓜蒌、半夏、枳实。血分方面,有活血者如川芎、赤芍;破血者如莪术。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肉桂与当归的置信度约为0.73,治疗胸痹时常为合用,以当归活血补血,肉桂温通行气,二者气血同调,寒瘀并除。

《普济方·卷十六·心脏门》载:“人脏腑充实,气血和平,荣卫通流,阴阳调顺,则心神安静,疾无所生也。”可见,气血调顺为心神安宁的生理基础。与现代医家善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26]不同,《普济方》注重温通行气,善用理气破气、芳香开郁之品。究其原因,一是气机不畅为胸痹心痛发作的直接诱因,从气分论治见效迅速;二是气机流畅,则津液、血液运行正常,痰浊、瘀血无从产生或加重;三是现代中医理论受西医解剖学的影响,对冠心病的认识更加细化,促成了胸痹病机认识由气化到实质的改变[19],认为活血化瘀可使脉道通畅,则胸痹无从产生。

《普济方》治疗胸痹久病时,多在调气的基础上配伍血分药,如当归等活血补血之品,莪术等破血消积之品,以虚实兼顾,消补兼施,如《普济方·卷一百八十八·诸血门》载:“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调血”。《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胸痹心痛日久,血流运行不畅,留着于局部,成为实邪者,会进一步阻碍气机的运行,加重瘀血。故《普济方》治疗气血俱病者,同时兼顾二者,根据气血虚实、病情轻重灵活配伍气分药、血分药之种类及比重。现代医家结合病理、生理知识和相关实验结果,对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有了新的认识,如陈可冀院士认为冠心病患者的冠脉血管狭窄或阻塞,与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导致血液黏滞及流动性改变密切相关,归属于中医血瘀范畴[27]。而大量临床研究[28,29]支持行气活血药治疗冠心病有积极意义,行气活血法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心电图疗效等。

根据已发现的药物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利用熵聚类算法进一步演化出新处方。基于《普济方》原文记载的处方功效和已发现的用药规律,对三首新方进行方药配伍和适应证分析。以方测证,方一,以青皮疏肝理气,槟榔破滞下气,木香理气调中,莪术破血消积,诃子、阿魏芳香温通;全方以攻通为主,所用之品耗气温燥,不宜长期服用,适用于气血瘀滞、寒邪闭阻之胸痹心痛实证,急则治其标。方二,附子、花椒、干姜温补阳气、散沉寒而消阴翳,阿魏芳香温通,莪术破血活血,白术补益中焦;全方消补兼施,适用于阳微气虚、寒凝血瘀、脾弱气虚者。方三,以茯苓利水,杏仁宣降肺气、助茯苓蠲化水饮,甘草、干姜合用辛甘化阳,花椒、制川乌善走而性热,能散寒止痛,适用于胸阳不振、寒凝水聚者。三首新方体现了《普济方》治疗胸痹心痛的用药特色,但还需经过相关研究进一步验证。

《普济方》是珍贵的宫廷文献资料,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依据数据挖掘结果对《普济方》中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剂进行规律总结,其总的治疗原则为善用温法、心脾同治、气血同调。本研究尚缺乏一定的临床证实,仅以数据挖掘结果抛砖引玉,以期为现代中医治疗冠心病、冠心病的中药康复提供新思路。

文献来源:邢雅璇,张京春,艾玉珍,张珊,闫龙美.《普济方》治疗胸痹心痛用药规律数据挖掘[J].中医杂志,,62(23):-.

本文分享了一篇近期发表《中医杂志》的数据挖掘文章;有几点需要分享(1)本文作者选择“胸痹心痛”作为研究对象,契合现代临床;(2)选择《普济方》进行挖掘,别人没有做过此项工作;(3)统计首方剂,数量上符合数据挖掘;(4)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进行讨论,可见作者对疾病、《普济方》的认识很透彻,分析很深入。本研究平台开展中医药数据挖掘的一对一辅导,包括普刊、科技核心以及毕业论文的辅导,本平台仅提供辅导,包括写作思路、方法、修改以及投稿等,不直接写作,无论你是零基础学生还是临床医生,都可以指导。远程指导,包教会,最多10天就可以投出去。如有需要请后台回复“00”获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gyzz/10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