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日下午3:00

《闻香识品》

——通过香礼了解中国的礼文化

在洛阳,提到香道,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她就是洛阳牡丹香文化研究会会长、神都牡丹香院院长、牡丹香创始人、牡丹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香师李文双老师。

爱香如痴的她更喜被人称呼为馥依,她说,馥,取“气味馨香”之意;依,即为依靠,依附于香,更是依附于自然的芬芳。

本期嘉宾李文双女士

香文化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坐雨闭窗,午睡初足,

就案学书,啜茗味淡,

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

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

冰弦戛指,长啸空楼,

苍山极目,未残炉热,

香雾隐隐绕帘,又可袪邪辟秽,

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作为牡丹香创始人、牡丹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香师李文双老师,她始终致力于在复原香道文化中做到尽善尽美,她根据《陈氏香谱》对部分品种的香进行复原,利用洛阳的牡丹花瓣、花蕊、丹皮、牡丹纯露等为材料,再加入其他香料,研发出多款不同用途和香型的天然香品。她还在洛阳樱桃沟租下多亩的土地,种植了许多药材,过去的五年来,她遍访广东、广西、厦门等中国香道文化兴盛地的制香人,研读四库全书中的《陈氏香谱》,制作出或养生安神、益智开性;或驱疫辟邪、缓解压力亦或净化空气、提神醒脑等用的牡丹系列香品,在琴棋书画、喝茶聊天、居家安寝时,均可闻香品鉴。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礼的世界,而香是祈福和恭敬万物的先行之物,意指天香相伴,万方安和,香火永续。为了再现洛阳的盛唐香文化,宣传和引导传统香文化礼仪的传承,席殊书屋与洛阳牡丹香文化研究所联袂举行“香礼香学香会”研习课,将书香与天然牡丹香融为一体,品鉴及感悟中国宫廷香的梵妙之境。

年11月2日下午3:00

洛阳席殊书屋国宝店

《闻香识品》

——通过香礼了解中国的礼文化

特设香礼研习十五个专享席位

着汉服、学香礼

感受礼文化仪式的庄严与温雅

何谓香礼——

进门注目礼、净口礼、净衣礼、净手礼

正心正意入座礼,整理衣冠见师礼

老师端庄还愿礼,轻声端坐礼,足安礼

礼敬祖国礼、敬香祖礼、香供礼

琴以载道,香遇古琴礼

五脏和、气血和、性命和、人天和

和合香

............

氤氲千里香语馥郁

报名通道









































中科白癜风让新年不白过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xiaoh.com/shxgjls/4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