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www.yunweituan.com/m/

葛均波,年11月生,山东五莲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医院心内科主任、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等。他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革新和成果转化,发现冠脉心肌桥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性“半月现象”,已成为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他主持创制我国首枚“可降解涂层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国际原创“三氧化二砷药物支架”,实现我国冠脉介入产品自主研发的重大突破。他推动国家救治网络建设,推行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绿色通道”救治理念20年,为当前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提供模式借鉴。

从“麝香保心”结缘中医药

访谈人:葛院士您好!您是心内科的西医专家,对中医也有研究,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有怎样的理解?您认为传统中医理论的优势是什么?

葛均波:中医理论讲整体观念,人就是一个整体,有时候看起来是表现为头的症状,其实不仅是头的毛病,而是牵扯很多方面。比如说“新冠”,看起来是一个呼吸道传染疾病,其实它是累及全身的,很多患者有并发的心肌炎、心律失常非常严重,需要心内科的专业介入治疗。

所以,做医生不仅要弄通自己专业,还要对其他科的知识有一定了解,要有全科意识。实际上要真正治好病,就是应该把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而不是分段去看,这种“整体观”是传统中医理论的思维优势。

访谈人:您对中医“整体观”认识很深刻、评价也很高。令我们好奇的是,您作为一位科班出身、成就非凡的西医专家,是如何与中医结缘的?

葛均波:我小时候调皮摔了跟头,结果左胳膊断了,医院治疗3个月还不见好,手臂功能受限、不能正常生活。隔壁县的老中医给我服了一剂草药,在手臂上“排摸”着,忽然“嘎吱”一下推了一把,胳膊恢复正常功能了。因为这次经历,我有了要做医生的心,当时对中医还是非常有好感的,因为中医大夫给我治好了胳膊。另外小时候我酷爱金庸的武侠小说,小说中有很多中医内容,都很让我着迷。

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我考上了青岛医科大学,自此走上学医路。我不是专门学中医的,但上大学的时候上过两个学期的中医课,我当时是中医课代表。后来我到山东医科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又到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心内科读博士,其间被派往德国美因茨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做了心内科大夫。

我当时在临床上见到很多医生给心脏病患者开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很多患者反馈效果很好。我很想深入地研究一下这个药,如果证明这个药确实有效,就应该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几经研讨,关于这个药的研究设计逐渐成型了,一干就是10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项研究让我对这个中成药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当然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它的价值。

访谈人:关于麝香保心丸的这项循证研究,影响非常大,它历时10年、覆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项研究。开展这项研究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是怎么解决的?

葛均波:麝香保心丸是心内科临床非常常用的一个中成药,它是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苏合香丸化裁出的小处方,组成里君药是人工麝香,臣药是人参提取物、苏合香,佐药是人工牛黄、肉桂,使药是冰片,临床用来改善心肌缺血、心绞痛效果很好。

参与这个研究的有97家医院,学术水平都很高,还请了很多专家来论证研究思路,以确保其科学性。我们设计的是前瞻性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公布结果的时候接近10年了,统计了例患者。结果显示:服用24个月时,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较安慰剂组降低26.9%;应用于女性亚组和BMI<24kg/m2亚组人群,可显著降低MACE发生风险;长期服用,肝肾功能及代谢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说明麝香保心丸确有疗效。

这个研究非常成功,第一,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符合国际规范;第二,以心、脑血管事件作为主要研究终点的中医药临床有效性研究,这在国内是首次;第三,这是一个与安慰剂对照、随访24个月的中医药临床安全性研究,尤其证明了中医药的安全性优势。这项研究有一个代称叫MUST,研究结果最终证实了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冠心病安全有效。因为这项研究的助力,《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专家共识》于年正式发布,对于麝香保心丸在临床广泛运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认为中医药国际化之路要走得好,首先得让西医专家能够接受中医药的概念、切实看到其疗效。而MUST研究结果的公布是中医药领域首次以西方现代化的医疗手段来证实中医药的疗效与安全性,对中医药走向国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西医的不同与协同

访谈人:基于您多年的临床经验与这种非常专业的循证研究,您觉得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葛均波:中药与西药有很大不同,西药靶向作用于某个受体或通道,可能用药效果立竿见影;而中药的成分很复杂、作用机制也很复杂,它是通过多靶点起效的,所以中药治病是将人整体调整到健康的道路上,可能起效没有那么快,但是随访时间越久,中药的效果越明显。

如麝香保心丸中麝香能降低血压与心率,从而降低心脏对氧气的消耗;人参总皂苷、苏合香脂能增加心肌耐缺氧的能力,降低心肌耗氧,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牛黄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肉桂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蟾酥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冰片则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其对血管内皮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促进缺血性血管新生,长期服用有很多生物学效应。

所以说,中医药治病的最大优势,一方面是整体治疗,它不是单一靶点的,不是仅能解决单一问题;另一方面,它不仅能治病、能应急,更重要的是它能起到养的作用,通过长期整体调养,达到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

访谈人:您觉得应该怎么做才能“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葛均波:我觉得中医药要与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结合、融合,互相促进发展,首先必须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如果说中医、西医的指标全都数字化,更客观了,且都在一个平台上了,更多的结合、融合工作也就会更容易开展。

通过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可以构建一个高水平的兼容并蓄的平台,对于中医甚至整个医学的发展都是有利的。研究中药方的机制,比研究西药要难得多,因为一个方子里有好几味中药,每种中药又都是复合物,煎煮时药物之间互相发生作用,又会产生许多复合物、络合物等。用一个中药方来治病,到底是哪种成分发挥作用、哪种成分不发挥作用、发挥的是怎样的作用……我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来用于医学研究,建立统一的平台,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会逐渐清晰。

访谈人:您刚才谈到中医、西医有很大不同,在临床实践中,您会感受到这种不同带来的冲突吗?您如何去看待和应对这种不同?

葛均波:中西医的差异源于二者的理论源头有差异。西医来源于还原论,治疗的靶向性强,所以机制也明晰;而中医治疗的理论与体系则是把一个人作为整体看待,治疗上也强调整体调治,其治疗是多靶点、多层次的综合干预,所以机制也就没有那么明晰。

我们现在学习的医学知识都是以还原论为基础,但我在临床中,要求学生除了还原论,也要有整体思维。作为一个心内科大夫,肯定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gjls/1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