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如黛墨香中的传承与成长
《远山如黛》讲述了一个传统制墨手艺的故事,也是明月镇“林”“江”两个制墨世家一起守护土地和文化的故事。 也许,正因为是儿童文学,让人没有一点阅读压力,让我一下子回想起自己孩童时,跟着老先生学习国画的日子。 01“墨如其人”靠西的一家是林家。门口有一棵古槐,门楣上原木色的匾额上写着“墨林”两个字,笔力遒劲,墨色黑浓,满是古意。 靠东的是江家。大门匾额撒花姑娘写着“墨江”两个字。和林家不同,江家匾额上的题字略显娟秀,笔锋柔美含蓄,墨色黑中带光,似乎出自女子纤纤之手。 书画不分家,学国画也就要练书法。在我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主流两种字体:一是颜真卿的颜体,笔画多凝重厚实;一是柳公权的柳体,点画爽利挺秀。老先生说,看我像是男孩子的性格,便教了我颜体;后来不知是字体影响了我,还是我的性格在影响字体。而“墨林”和“墨江”的字体差异,也是在反映“墨如其人”吧。 02经历“十万杵”平时地书画练习是不够资格用磨墨的,只能用墨汁。当然,墨汁是远比不上一块好墨细细磨出来的墨色的,所以只有画作品的时候才能用上砚台墨棒去磨墨。 磨墨很费功夫,需要体力,也需要耐心: 磨墨的时候,墨要摆正,人也要立得直。然后缓缓加水,力道均匀,直到磨到浓稠为止。 而这种费时费力也体现在传统制墨的“必要十万杵,不可惜一力”。经得起磨炼,受得住耐心,这并非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03墨不在贵,在于心俗话说,墨分五色,而在《远山如黛》中,正好出现了五块墨,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有意为之。 含润凝香墨vs“照人遗墨” 一个是用了昂贵材料——苏合香油、鹿角胶、龙脑、麝香、龙涎、金箔的”墨妖“;一个是用便宜的牛骨胶和制墨泥的,不用香料,只用猪胆汁防腐抑菌的“照人遗墨”。这两者是不是也反映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呢?精英还是普惠?照人制墨的初心,便是“想填下读书人不论穷富,皆能有笔墨可用”。 “照人遗墨”vs玥儿远山黛 一个是太姥姥的遗物,一个是外孙的初次尝试;这是一种传承。而远山黛的墨色不够黑浓,也意味着玥儿还需要“十万杵”的磨炼。 林家雨墨vs江家雨墨 这是林、江两家为了化解明月镇干旱炎热天气而制作的“求雨墨”。林家墨保持了一贯的水准,顺利求雨;而江家墨因为玥儿偷偷添加的新方子而失败。传统与创新并没有孰好孰坏吧,是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文化和传统。而创新就意味着可能失败。 墨不在贵,在于经历“十万杵”,再遇水慢慢磨,点睛,开眼,看世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gjls/11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转需贵州下发新版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参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