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雍正帝的皇后,真如甄嬛传中为人
随着历代宫廷剧的播映,大多数观众都知道,皇后是皇帝后宫的“大当家”。 诸如“一国之母”、“母仪天下”等溢美之词,都用于形容皇后。 可是,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的皇后却当得有点窝囊,她处处隐忍,甚至有时候还得和稀泥。 完全是一位活脱脱的傀儡皇后,那么,正史中雍正帝的皇后,是否也像剧中表现的那样呢? 《甄嬛传》播出后,几乎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观,央视百家讲坛的主讲纪连海先生评价: 流潋紫率先发布在网络上的《后宫·甄嬛传》,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架空小说。 大学里面学过几年,而后又在中学教授26年历史的我,对这位80后的作者,感到非常震撼。 她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功底,还非常娴熟地将历史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 纪连海先生还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电视剧版的《后宫·娴甄嬛传》,将这部架空小说成功地穿越到雍正朝。 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电视剧只是电视剧,跟曾经的历史相比,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拿剧中皇后来说,她跟正史里雍正帝的皇后差距到底在哪儿呢? “中宫皇后”的称谓在古代典籍中又是怎样记述的呢? 中国清宫史学会理事、清东陵博物馆副馆长李寅老师分析: “关于‘皇后’一词的来历,按照东汉大经学家蔡邕在著作《独断》中的解释,‘帝之嫡妃曰皇后’。 用今天的话说,皇帝的第一任老婆就是皇后。 而‘中宫’这个词,实际上就是在皇宫的位置,皇后居所位于后宫中的核心位置,其他嫔妃围绕中宫而居。 对于皇后这一职位,在《国朝宫史》里面记载,‘皇后居中宫主内治’。 就是说,皇帝在前朝办事,是前朝的当家;皇后管理后宫嫔妃,是后宫的当家。 《甄嬛传》里面的中宫皇后,有着很鲜明的个性特征,下面讲述自己对中宫皇后的几点认识。 第一,剧中的皇后表里不一。皇后对华妃非常不满,两人之间有权势和地利之争,是对立关系。 但是,皇后处处维护华妃,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两人很团结。 第二,剧中的皇后隐忍不发。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基于这样的认识,皇后对华妃一再迁就忍让。 比如,皇后派往华妃处的卧底福子,被人扔下井溺毙,她都不敢发作。 明明凭借中宫的地位,可以发号施令惩治华妃,但是她很有忍性,好似很有涵养的性格。 第三,剧中的皇后拉帮结派、玩弄权谋。作为后宫的当家,她拉帮结派,形成自己的利益团体。 比如,皇后拉拢齐妃,目的在于控制齐妃之子弘时;她拉拢安陵容,是为了让其牵制甄嬛。 她在太后弥留之际,诱使太后下旨不许废后,剧中的懿旨内容是: ‘太后遗诏,哀家身后,皇后若有大不敬之罪,皇帝须谨记,乌拉那拉氏不可废后’。 第四,剧中的皇后手段阴狠,这也是她很鲜明的一个特征。 剧中雍正帝的纯元皇后是被继任皇后害死的,两人是姐妹关系,可见其狠辣。 再比如,皇后也没有放过身边人祺嫔,她在祺嫔所用的珠串中加入麝香,意在防止她怀孕得宠。” 自古以来,女人之间的斗争,永远是最残酷的,而后宫是残酷的密集地。 流潋紫笔下的后宫,那群如花似玉的女子,或有显赫家世,或有绝美容颜,或有机巧智慧。 为了争夺爱情,或者荣华富贵,再或者一个或许并不值得爱的男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她们将青春和美好,都消耗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斗争中。 虽是红颜如花,却暗藏凶险、笑里藏刀,但无论斗争如何惨烈,她们对美好都心存幻想和希望。 因为她们深深地懂得,被皇帝宠爱,母以子贵,将为自己的将来带来什么。 那么,为了这些看得见的利益,嫔妃们都使出了怎样的手段来争宠呢? 李寅老师说,“在《甄嬛传》中多次出现麝香这个东西,有必要交待一下。 麝香其实是一味名贵的中药,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芳香开窍、开窍醒神,另外一个是舒筋活血、舒筋通络。 所以,在御药房中开出的药方,比如御制平安丸、苏合香丸等,其中都配有麝香。 但是,麝香还有两个副作用,一个是助情,往往因此被人利用,比如北魏孝文帝身边的女子冯妙莲。 她为了夺得皇帝宠爱,将麝香制成小颗粒藏于肚脐,其散发的奇香吸引了孝文帝,她一度非常得宠。 另外一个副作用是致人流产,因其开窍和活血的药用,能使女子胎儿不保。 所以,《甄嬛传》中反复出现的麝香,就是被嫔妃们利用了其副作用。 皇后在祺嫔的珠串中加入了麝香,剧中有这样的台词,‘那是红麝香珠子,用久了损伤肌理,便再也生不出孩子了’”。 历史上的雍正帝,是一个眼里难揉沙子的大帝,他不仅博学,而且十分敏锐。 另外,清代皇家十分重视皇族血统的纯正以及子嗣的繁衍。 试想一下,雍正如此聪明的帝王,后宫的那点事儿能瞒住他吗? 那么,正史里宫中对用药到底有什么规矩?还得请专家为我们释疑。 李寅老师解释道,“雍正七年,雍正帝已经意识到,御药房中药物的重要作用,因此下了谕旨,大意是: 第一,取药、用药要多人见证。不仅有后妃、太医们,还要有总管太监、首领太监、管事太监及提药太监等多人见证。 同时,还要把用药情况记录清楚,药名、药效、用药之人、开药太医等一一记录在案。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用银瓶来装药,原因在于银可以防毒。 宫中用药的审查非常严密,如此,后妃们便很难有机会使用麝香来害人。” 《甄嬛传》中,甄嬛曾历数皇后多年残害皇子的罪行,并设计让自己腹中孩子不保,嫁祸皇后。 皇帝下旨将皇后禁足于景仁宫思过,而此时皇后养子弘时受人指使,在祖父生辰祭礼上,向父皇提出厚待罪臣手足。 雍正帝大怒,以为弘时心怀不轨,有意篡夺皇位。 因此,皇帝下旨与其断绝父子关系,撤去黄带子,交由恒亲王约束养赡,皇后知道后失望悲痛。 为了除去甄嬛,剪秋暗自下手欲毒杀甄嬛和她的儿子弘曕,弘曕的汤汁被果亲王侧福晋静娴误饮,导致其产后毒发身亡。 皇帝命人彻查宜修宫中之人,宜修就是剧中的皇后。 苏培盛从一干人证口中得知,宜修此前,还曾蓄意谋害甄嬛及其他多位嫔妃,并牵出她陷害纯元皇后身亡的重大秘密。 雍正帝想要废后,但是,一方面因太后先前留有遗诏,不允废后。 另一方面,又顾念纯元皇后情谊,于是下旨将宜修养在景仁宫,收回册后圣旨、宝印与宝册,与其死生不复相见。 那么,在正史当中,雍正帝与皇后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李寅老师对此的看法是怎样的?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得知中宫皇后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中宫皇后出生于名门大族——乌拉那拉氏,是满洲正黄旗人。档案记载,她的父亲是内大臣费扬古,官从一品。 而当时的胤禛作为皇子,无权左右自己的婚姻大事。 古代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得他的婚姻由父母决定。所以,胤禛的嫡福晋就是他父皇做的主。 而康熙帝对于儿子们的嫡福晋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出身名门世家。 雍正帝的皇后乌拉那拉氏确实很优秀,素质极高。 首先,乌拉那拉氏对公婆非常孝顺。过去衡量女子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孝顺公婆。那么,皇家儿媳如何孝顺公婆呢? 档案中记载,‘晨昏承颜’,无论早晚,都在伺候公婆,早来晚走,非常孝顺。 其次,乌拉那拉氏待人宽厚仁慈。作为皇子后院的领头人,仁慈是关键,如果真像剧中的皇后那般阴狠,将来必祸及皇子皇孙。 一方面,对待嫔妃很仁慈,让她们公平竞争,自己主持公道。谁也不用左右别人,皇上爱谁就到谁宫里。 不会像《甄嬛传》中的皇后,为皇帝去往嫔妃宫中争风吃醋。 另一方面,对待宫人和蔼可亲,档案中的评价是,‘待下宽仁’,她让宫人们偶尔犯错不要紧张,下不为例。 最后,乌拉那拉氏勤劳俭朴,这也是高素质的体现。 满洲发祥于关外,满洲女子有勤俭之风,而皇后虽身处高位,但继承了优良的品德。 这也不是皇后自己能决定的,因为雍正帝早年就下过谕旨:凡是吃剩的饭菜,不许抛弃沟渠,一旦倒掉,严加惩处。 皇子、后妃们吃剩的饭食,交给宫人吃;如果还有剩,将其喂与猫狗;再有剩,晒干后喂鸟。 雍正帝细致地下谕,乌拉那拉氏奉旨不折不折地执行,她让御膳房宁可不够吃,也不要多做以致剩下被倒掉。 不仅如此,乌拉那拉氏还带头做针线活,在烛光下飞针走线,针线活做得最好,谁都没法与之相比。” 《甄嬛传》中出场的嫔妃很多,比如皇后,熹贵妃、惠仪贵妃、端贵妃、敬贵妃,齐妃、鹂妃,丽嫔,曹贵人、瑛贵人、纯贵人、富察贵人等等。 而历史上的雍正朝后宫很简单,没有如此多的争斗。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勤勉执政,而且前朝的事都忙不完,没有太多闲置的时间来管理后宫。 在《甄嬛传》中,皇后乌拉那拉氏参与其中的后宫争斗,让雍正帝左右为难。 然而,正史中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却知情达理、贤良备至,深得雍正帝宠爱。 但是,原本在其被封为中宫后,理应得到正式的册封,却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代理皇后,这是为何?下篇揭秘,敬请期待! 我是呦呢杂谈,94后双鱼座女生,致力于 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gjls/11118.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家的印好在哪儿蒋仁真水无香谈艺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