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采冰并非为了食用,苏合山是个什么东西
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 http://m.39.net/pf/a_6185616.html冰淇淋 前几天因为苏合山的问题,跟网友拆白起来了,他说自己有很多证据,证明中国从古代就开始吃冰了。我当时也没有跟他说太多,现在就写一篇文章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吧。 确实,古人很早就开始采冰了,那又怎样? 古代很早就开始采冰、藏冰、用冰了,到了周朝时,将采冰列入国家制度,有组织地进行。甚至设置了专门的职务“凌人”,委派皇亲国戚来担任,并且世代相传。初代凌人就是周文王的儿子姬封,他的后代就指凌为姓。采冰的制度已经确立,就延续了三千年,直到清朝也没有中断过,可以说采冰史也是中国史传承有序的证明之一。 采冰的时间一般在冬十二月,这个时候“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礼记·月令》),清朝是在腊八节这一天开始取冰。这个时候的冰最厚,最结实,质量最好。 因为冰在储存的过程中会融化,所以,采冰时要考虑这个折耗,故而《周礼·天官冢宰》说要“三其凌” 冰出来放哪里呢?就是地窖,古代叫凌阴。在陕西,考古工作者挖掘出凌阴的遗址,里面还有腐烂的草木的痕迹,这是用来给冰块保温的。明清之后,也有用砖石建造的冰窖,这个时候,民间也有私营的冰窖,说是冰窖,但其实就是就地挖一个坑,然后把冰埋进去,用的时候再挖出来。 古人用冰的时间很早,二月(仲春)就要开冰了,为什么这么早呢?根本就不是为了乘凉,而是有别的用途。什么用途呢?我们下面说,先看取冰的事。 古代取冰是个极其神圣庄严的工作,要天子亲自参加,想神灵进献羊羔和头茬韭菜,才能进冰窖取冰,取出来之后,先拿到社稷宗庙去用,之后才能开始用。 鑑为什么不会吃冰? 《周礼·天官冢宰》规定了四种用途,因为冰太珍贵了,除了这四种用途之外,是不能滥用的。 第一,春始治鑑,凡外内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 为何春天就着急用冰呢?是为了冰食物,尤其是肉和鱼类,稍微暖和点就会发臭。第二为了冰米酒,冰凉凉地喝很爽。 第二、祭祀,共冰鑑。 摆供的食物不拿冰镇着,一两天就坏了,跟神灵祖宗吃变质的食品岂不是不敬?所以要很早就用冰了。 第三、宾客,共冰。 有尊贵的客人来,摆一盘冰,共同乘凉,这个是夏天用的。 第四、大丧,共夷槃冰。 人死了,怕尸体臭了要用夷盘盛着,放在丧床附近,冰镇尸体。而且只有天子、诸侯、大夫可以用,士及以下没有资格。 《礼记·大丧记》: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设床襢笫,有枕。 这里面没有一种是直接吃的,就是米酒也是用“鑑焉”,不会直接放在酒里面。 就是到了清朝,达官贵人依然使用鑑来冰冻水果,饮料来食用,而不是直接吃冰。 清朝冰箱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回头去看看冰从什么地方来的啊? 《礼记》里面写的明明白白:“水泽腹坚,命取冰”,从野外的的水泽中来啊。你吃了能不拉肚子?古代也没有“泻立停”,万一吃坏了肚子,就要死人的,谁敢吃啊。 《本草拾遗》:夏冰,味甘,大寒,无毒。去热除烦,暑月食之,与气候相反,入腹冷热相激,非所宜也。止可隐映饮食,取其气之冷耳。若敲碎食之,暂时爽快,久当成疾。 古人对于饮用水安全很重视的,直饮水一般是用井水、泉水,水泽、江河的水要煮过才用的。《本草拾遗》说的明白,要“隐映饮食”,就是冰一下,取其冷气就行了。敲碎了直接吃,就要做病的。 还有一个事,古代藏冰的冰窖也不干净,就是冰干净,存到里面也会弄脏,所以凌人在秋天还要有个工作,要刷洗冰窖。 远的咱们看不着,清朝有照片的取冰情况咱们能看见。京城的冰从哪里取?从护城河里取的,当时京城外面住着好多窝棚户,屎尿都流在哪里?这样的冰如何吃的!宫里的冰从西北角的北海取,那里的水比护城河干净些,但是你们去看看北海公园的水,能不能吃? 就连宫里也是,不会直接吃冰的,只用来冰镇食物。 土窖埋冰吃冰怎么吃?苏合山是怎么回事? 野宴图说到吃冰,是不能瞒过一幅画去的。这就是《野宴图》,这是唐朝中期的一个墓葬中的一幅壁画,后世命名为《野宴图》。桌子中间有一坨假山一样的东西,叫做苏合山。 唐朝王泠然有一首诗,题目叫《苏合山赋》,诗中他又简成为苏山,可见原叫苏合山的。 这个名很怪,瞧着不像汉语。苏合是什么?苏合就是伊朗啊。有一种香料叫苏合香不是吗?那个也是来自伊朗的。 《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晋代郭义恭《广志》:“苏合出大秦,或云苏合国。人採之,筌(笮)其汁以为香膏,卖滓与贾客。或云合诸香草,煎为苏合,非自然一种也。” 那如果来自伊朗,伊朗有藏冰么? 有的,伊朗自古以来就有藏冰的习惯,大约在公元前年伊朗就有了藏冰的冰屋子,他们的冰屋子跟我国的不一样,是一半地下,一半地上的锥形的小屋。但是他们的冰不是取自河流湖泊的,他们那边干旱也没有这些。他们的冰是把井水放进自家水池子里,等结了冰再抠出来,放进冰屋子的。这样他们的冰就可以直接吃的。 伊朗冰屋内部冰屋遗址他们也有自己的冰淇淋,被誉为世界上最好吃的五十种冰淇淋之一。而且伊朗的冰淇淋有一个习惯:就是会往上撒藏红花。王泠然的诗中也有这样一句:“装彩树而形绮,杂红花而色斑”,虽然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撒的藏红花还是红颜色的花,但是撒花的做法是一样的。 话说到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伊朗的冰会带到长安来么?显然不会。那他们吃了会不会拉肚子呢? 《云仙杂记》中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古代的冰量那么大,为何会价等金璧呢? 那做苏合山的冰是什么冰呢?这就引出了唐朝中后期的一种制冰方法:硝石制冰法。 先用干净的水和香料、蜂蜜、牛奶调好要做苏合山的水,倒入小一点的金属器皿,放在冰上降到比较低的温度,然后再放在一个较大的加满水的容器中,不断地往里面加入硝石,硝石融化时吸收热量,就会把小容器里的饮料水冻成沙沙的冰晶装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王泠然诗中苏合山的“非固非吝,触皓齿而便消”的口感。如果是刨冰的话,可能会有些刺刺的,不会触口即融。 硝石所以苏合山是用硝石融水冻成,硝石是管制资源,故而价格昂贵。《野宴图》中八九个人才上了一盘,就是吃个新鲜罢了。 到了宋朝,这种苏合山就消失了,《东京梦华录》等书里记载的夏季消暑食品繁多,但是大多还是冰饮子,即冰镇饮料。另外一个直接食用冰的朝代是元朝,因为元朝跟西域联系密切,他们喜欢吃一种食品:冰酪,就是牛奶和冰和在一起吃的,类似现在的刨冰。 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中记载:“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欧洲人通过《东方见闻》有了奶冰的概念,逐渐演化出现代冰淇淋来,也算是起源于我国吧。但是我国到了清朝反而不认得冰淇淋了,李鸿章李中堂初见冰淇淋的时候,还怕烫嘴,吹了一下冰淇淋上冒出的冷气。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gjls/10784.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食用方法有哪些三九养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