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香气的喜好是与生俱来的,美好的气味使人愉悦。自古以来,人们用香来怡情养性,寄托美好的愿望。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香文化再一次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面对“香”这一似曾相识却又有些陌生的文化领域,我们需要知道些什么呢?本文以时间为轴线,为大家介绍香文化在各历史阶段的角色。回溯文明历史,让我们更理解现在,以及留给子孙的珍宝。

甲骨文香

香,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两个角色,其一是祭祀用香,其二是生活用香。

甲骨文“香”的意思是五谷热食时散发着的怡人气味。

有文字之始,香就象征着喜悦、满足的积极情绪。

追溯香文化的起源,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已经懂得燎祭,用燃烧香草来祈请祝祷、供奉神灵。

人与香的故事,延续了年,还在继续延续着。

竹节纹带盖陶熏炉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期的中国熏香炉之一,出土于上海青浦福泉山高台良渚大墓。它的出土,证明了早在多年前,良渚文化的王族已经使用熏炉,在香气缭绕的氛围中生活、议事,我们可以借此想象当时先人的文明气象。

香器具的出现体现了人类文明与审美的进步,也是权力与身份象征。

战国彩绘陶熏炉用于熏烧树脂类香料

《尚书》记载,尧禅让帝位于舜的大典上,舜令人点燃盛大的香草、香木堆,香烟浩浩荡荡,直上云天。舜以此告祭天地。

后世亦循此古法,用燃香来进行重要的大礼,祭祖、祭天。

先秦时期崇尚香文化,从士大夫到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俗,青年男女互赠香草、香囊以表达爱慕情谊。《诗经》《离骚》中多处出现佩戴香草、以香的高洁芬芳比喻君子美德的篇章。

自古以来,中国的仁人君子就有以香养性、以香明志、以香喻德的传统。

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汉武帝时疆域的收复,极大丰富了国人用香的种类。

越南北部与云贵两广边陲地区的香料贡入皇宫,西域、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各种香料也通过贸易进入国内,如沉香、青木香、丁香、苏合香、迷迭香、藿香、龙脑香等。

香方、香药开始出现。

汉代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

随着汉代的政权稳定,经济发展,人们对用香越来越讲究精致、审美情趣,香器具也愈加创新。

汉代香器具走上了制式创新的新高度,香器具不断细分,体现皇家尊贵地位的博山炉,专门熏衣服的熏笼,被称为“被中香炉”的薰球……

这些香具形制不仅沿用到后世朝代,工艺也不断精进。

鎏金花鸟镂空香薰球

香的药用价值也愈发被人们认可,东汉《神农本草经》等医药古籍中有专门的香药记载。香料还用于王公贵胄的墓葬防腐,墓主喜爱的香炉入墓陪葬。

魏晋南北朝的近四百年里,中华大地政权动荡,却是人文哲思与艺术表现最具个性的时期,也是香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香不仅从宫廷普及到上层社会,在士族的人文生活中留下了许多吟诵香与香器具的篇章与典故。

南朝青釉博山炉

“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这是南北朝时期的诗句,作者借香与香炉传达情趣,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互动的真挚情感。“沈水香”,即是沉香。

魏晋时期,名贵香料开始作为家族资产、遗产来传承。曹操临终前分香卖履的典故,可见一斑。

南北朝青釉瓷熏炉

魏晋时期佛教与道教的兴盛,使香熏、焚香在宗教活动与祭祀大典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梁武帝首次确立了“沉香祭天,和香祭地”的皇帝祭祀礼制,可见当时沉香已经在众香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道教的发展与修真的流行,使典籍中不乏修仙者焚烧沉香来辅助羽化登仙的记载。

香在当时的佛教中用途非常广泛,佛教推崇以香作为修行的助缘,是调养身心、诵经打坐时的常用之物,弟子们以香供养。佛经中亦以香宏法,有香严童子闻香证道、香积佛、众香国等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香药在医疗领域有许多应用,葛洪、陶弘景等名医在医书典籍中增设新的香药药方,葛洪用名叫“青蒿”的香草治疗疟疾,用苏合香入药治疗腹水,陶弘景在《抱朴子》中记载,雄黄、松脂等制成香丸,熏烧成烟可治疗“悲思恍惚”之症。

透过六朝时期香文化的发展,可以预见,香在后世生活极大普及的繁荣景象,隋唐以后,香文化真正进入盛世,百花齐放,我们将在“下篇”中继续为大家介绍隋唐、宋元明清的香文化……

最后,推荐一首古风歌曲《沉香》,大家可以从中领略沉香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沉香》

  词:王霜岩曲:彭钧沙琳

演唱:徐海榕

  

不经历风雨它就无法成长

  千百年积淀才有今天芬芳

  儒释道圣物多少圣人为你吟唱

  中华传统雅事多少名人为你痴狂

  沉香沉香

  一柱清香通三界

  香飘万里满人间

  美妙的香万香之王

  神奇树木结出的天香

芽庄沉香高端熏香原材

本文作者:上海奇楠沉香文化促进中心副会长善心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hexianga.com/shxgjls/10573.html